1966年,工作人员来到粟裕家里,说:“按照规定,需要上交枪支!”儿子知道粟裕爱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8-27 23:14:40

1966年,工作人员来到粟裕家里,说:“按照规定,需要上交枪支!”儿子知道粟裕爱枪如命,正要阻拦,粟裕却说:“你们可要保管好,以后还我!” 粟裕从小就跟枪结下不解之缘。生在湖南会同一个穷山村,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小时候听长工讲那些除暴安良的故事,就迷上了武器。缠着长工用竹子做把假枪,拿着在田里比划,练得有模有样。长大点,1924年他离家去常德求学,进湖南省立第二师范,那时候学校里学生会活跃,他跟着凑钱买真枪支,准备迎接北伐军。1926年二师事件闹起来,他参与其中,次年就入了党,从此走上革命路。 参加南昌起义后,粟裕当过警卫队班长,那时候枪对他来说已经是命根子。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他一步步从营长干到师长,红军时期指挥过多次反围剿。中央红军长征,他留在南方打游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开辟浙南根据地。枪法准得惊人,战场上总能一击命中要害。抗日时期,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先遣支队司令,指挥黄桥战役,歼敌上万。皖南事变后,第一师师长,苏中苏浙区委书记,车桥战役又大捷。解放战争,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指挥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上海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立头功。毛泽东评他淮海第一功,1955年授大将衔,排十大将首位。 粟裕对枪的感情不是随便说说。他家收藏的枪支多,有些是战场缴获的战利品,有些战友送的,每支都擦得锃亮。左手有旧伤,他还自己改装握把,便于使用。1962年跟许世友打猎,一枪撂倒奔跑的野兔,许世友直夸神枪手。征战半生,枪支就像老伙计,伴他从枪林弹雨走出来。建国后,他当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可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他遭批判,失势多年,直到1994年才算彻底平反。但他始终低调,工作没落下。 1966年那会儿,中央有指示,领导干部私人武器得统一上交,防意外武斗啥的。粟裕已调离一线,在军科院任职,家里枪支自然不少。工作人员上门,按规定收枪。儿子粟戎生清楚父亲对这些枪的感情,觉得太残酷,想拦着不让带走。粟裕没闹,没抱怨,直接同意上交,还叮嘱工作人员仔细保管,以后归还。他把每支枪都擦干净,小心交给对方。那些枪,有五六式步枪,左轮手枪,半自动步枪,每件都有故事,承载着从红军到解放的记忆。 其实呢,这事儿反映出粟裕的性格。他一生服从大局,从不计个人得失。早年让帅位给别人,两让司令一让元帅,谦虚得让人佩服。枪支上交后,他独自坐了好久,情绪低落几天,话少了许多。但他没说什么,继续埋头工作。家人看在眼里,知道枪对他意味着啥,不只是武器,还是戎马生涯的寄托。那些日子,他翻旧照片,忆过去战役,但很快调整过来,参与军事研究,贡献力量。 时间一晃,粟裕1984年在北京病逝,那些枪支始终没还给他。儿子粟戎生后来回忆,这件事让他看到父亲的党性,大局为重。粟裕一生战功卓著,却总把荣誉让给别人。淮海战役,他指挥华东野战军歼敌四十多万,解放军伤亡十三万,毛泽东亲自表扬。可他从不居功,总是说集体智慧。授衔时,他本可更高,但主动谦让。1958年那次批判,他被扣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帽子,撤总参谋长,调闲职。但他没怨言,继续在军科院搞研究,推动国防现代化。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安然浅笑生活

安然浅笑生活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