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德国上千吨稀土,却收到德方对华毁约的坏消息,还想不影响默茨访华。 最近这大半年,中德之间的稀土贸易真是让人看得五味杂陈。今年春天的时候,安徽一家稀土企业的厂区里,一箱箱封装好的稀土材料正被装上集装箱,准备发往德国。 这些稀土可不是普通货物,它们要去的地方,是德国汽车和风电产业的生产线。要知道,德国每年用的稀土里,足足有七成多都得从中国运过去,小到汽车发动机里的永磁体,大到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这些“工业维生素”。 可谁能想到,这边刚把货发出去,那边德国政府就开始琢磨着“另起炉灶”了。就在今年8月,德国经济部突然抛出了一份新计划,说要到2035年把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永磁体比例砍一半,还拉上澳大利亚、日本搞所谓的“替代供应链”。 这事儿办得挺不地道,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他们的大众汽车刚拿到中国发放的稀土出口许可证,成了中方管制政策下少数能继续稳定拿货的外企。一边拿着中国的稀土搞生产,一边喊着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政府这套“既要又要”的把戏还不止于此。这边刚公布完减少依赖的计划,那边总理默茨就忙着安排年底的访华行程,据说还要带一大帮企业高管过来谈合作。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一方面想借着访华巩固经贸关系,毕竟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太重要;另一方面又想在稀土这类关键资源上搞“政治正确”,跟着美国喊喊“去风险”的口号。 可现实哪有那么容易两头讨好,德国经济部喊着要找替代来源,可真要落实起来难如登天。他们自己的专家都承认,中国在稀土深加工领域占着93%的份额,不是说换就能换掉的。 澳大利亚的矿场要投产还得等好几年,日本的技术路线成本高得吓人,远不如从中国进口划算。就拿稀土永磁体来说,中国的出厂价可比美国便宜不少,德国企业要是真按政府说的去换供应商,成本立马就得上去,最后还不是得自己扛着? 这边德国政府闹得欢,那边企业早就偷偷在心里叫苦了。不少依赖中国稀土的德国车企、风电商,一边得应付政府的“脱钩”要求,一边又得偷偷跟中方保持联系,生怕断了货影响生产。 有企业高管私下里说,政府搞的这套计划根本不切实际,真要减少对华依赖,德国的新能源转型至少得往后拖十年。可这些话他们不敢公开说,毕竟现在德国政坛上,谁要是敢说中国的好话,立马就会被贴上“亲华”的标签。 其实中国这边早就把话挑明了。王毅外长今年7月在柏林就说得很清楚,只要遵守规矩,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肯定能得到保障,中方还专门设了“快速通道”方便审批。 可德国人偏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一边享受着中国稀土的便利,一边跟着别人起哄施压。就在8月下旬,德国外长还跑到日本去,跟人家一起喊着要中国放宽稀土管制,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吗? 现在离默茨访华越来越近了,听说双方已经在商量访问期间要发表的联合声明,里面大概率不会提稀土违约这档子事。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德国企业仓库里的稀土库存一天天减少,心里的焦虑只会越来越重。 他们比谁都清楚,离开了中国的稀土,德国的汽车生产线转不动,风力发电机也造不出来。这种资源上的依赖,哪是靠几句政治口号就能切断的? 说到底,做生意讲究的是诚信二字。中国敞开供应稀土,是为了互利共赢;可德国这边刚拿到货就想着毁约,这种“吃饭砸锅”的做法,到头来损害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真希望默茨访华的时候能好好想想,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合作重要,还是那些虚无缥缈的“政治正确”重要。毕竟市场规律摆在那儿,不是谁喊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
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