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武专家张宪义携带机密叛逃美国,时隔28年后,他公开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意外地得到不少称赞,这一切源于他当年窃取的资料,竟然在今天影响了台海局势的走向。 2025年3月美国访谈节目里,张宪义那句“我是台湾人,更是中国人”的表态,让人们重新审视1988年那场改变台海核武风险走向的事件。 但要理清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看表面的“个人抉择”,而要从更早的历史脉络中找答案,一切的起点,其实是上世纪60年代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蒋介石集团滋生的分裂野心。 1964年,大陆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在办公室里彻夜难眠。彼时他虽退踞台湾,但“反攻大陆”的幻想从未熄灭,认为“有核才能有底气”。 于是不顾1955年与美国签订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协议》中“台湾不得发展核武器”的条款,暗中启动“核武计划”。 他从南非秘密采购铀矿石,派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核技术,甚至把“民用核电”当作幌子,一步步搭建核研发框架。 蒋经国继任后,更是把这一计划视为“战略底牌”,投入几十亿美元,让中山科学研究院成为核武研究的核心阵地。 张宪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核计划核心圈的。1945年他出生于福建,幼年随家人赴台,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台北陆军理工学院,后被选派赴美攻读核工程。 正是这段留美经历,让他成为美国中情局(CIA)的目标——当时美国虽表面反对台湾搞核武,实则暗中观察,想将其作为牵制大陆的筹码。 而张宪义的专业背景和即将返回台湾的身份,成了CIA眼中的“关键棋子”。最终,在情报机构的拉拢与策反下,张宪义答应为美国提供台湾核计划的情报。 1976年张宪义返台后,凭借“留美博士”的光环和核领域的专业能力,很快获得蒋经国的信任,从普通研究员一路升到核能研究所副所长,上校军衔加身,直接负责核爆模拟、铀浓缩数据整理等核心工作。 他一边假装全力推进台湾核计划,一边偷偷收集机密资料——反应堆设计图、钚提取工艺、甚至台湾与以色列私下进行核交易的记录,都被他分门别类存入密码箱。 同时,他以“家人旅游”为名,提前将妻子送往美国,为后续行动铺路。 1988年1月12日,张宪义以“参加军方紧急会议”为由请假,拎着装满机密的密码箱从台北出发,经日本转机抵达美国。 三天后,台湾《联合报》曝光“核武专家叛逃”,全岛哗然,而美国五角大楼却迅速行动:情报团队评估后确认,再晚两年台湾就能造出可搭载导弹的核弹,于是立刻启动“断箭”行动。 一边派外交官向台湾当局施压,一边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突击检查新竹核设施。最终,台湾的重水反应堆被拆除,浓缩铀被运走,几十年投入的设备、资金和科研人员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当时卧病在床的蒋经国听闻消息后,病情急剧恶化,第二天便去世。 此后几十年,张宪义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绑定。台湾当局给其定“叛国罪”,发全球追杀令,将他列为“反面典型”; 而国际核不扩散组织却称他为“防核扩散关键人物”,部分人认为他“避免了两岸核军备竞赛”。直到2016年,张宪义出书承认自己是CIA线人,人们才看清事件的另一层真相。 美国当年阻止台湾核计划,并非出于“和平考量”,而是担心台湾“拥核”后脱离掌控,若台湾有核,大陆必然采取强硬措施,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布局会被打乱,且台湾也可能不再完全听从美国指令。 如今再看张宪义2025年的表态,更应清醒认识到:台海和平稳定的关键,从不是某个“关键人物”的抉择,而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根本不该有“核武计划”,任何试图分裂国家的行径,无论包装成“战略需求”还是“个人选择”,都注定失败。 张宪义的行为本质上是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产物,所谓“功过争议”,始终不能脱离“一个中国”的核心前提。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和外部干涉,才是保障台海和平、让两岸同胞安居乐业的唯一正道。 来源: 中国日报网《美中情局间谍卧底台湾20年 废掉台湾核武武功》 环球时报《台湾核武计划破产始末》 中国青年网——台媒曝台湾曾秘密研制核弹 引发6次氢爆意外
1988年,中国核武专家张宪义携带机密叛逃美国,时隔28年后,他公开为自己的行为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28 14:45:4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