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河南,73岁的老大爷与71岁妻子在田间一座坟头相遇,妻子突然抱住老大爷要发生关系,而老大爷害怕丢脸,想要推开妻子,但发现推不动。于是老大爷抄起地上的菜刀和铁锨等工具,对着妻子一顿猛砍,直至妻子断了气。后经鉴定,当时老大爷突然犯了癔症。那法院会怎么判? 2024年5月,这起案件的一审判决结果公布,73岁的华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个结果让不少人疑惑:既然华某案发时癔症发作,为何没有免除刑罚?要解开这个疑问,得从案件中几个关键的“矛盾点”说起。 案件侦查阶段,办案民警就发现华某的言行有些异常:他时而反复强调“妻子用强”,时而又对砍人过程语焉不详,甚至说“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为了弄清真相,警方依法委托专业机构对华某进行精神鉴定,结果显示他在案发时处于癔症发作状态。 这种精神障碍会让人短暂丧失部分认知能力,但并非完全失去意识,这也解释了他为何能清晰记得“妻子抱他”的细节,却对砍人过程模糊。 不过,这个鉴定结果并没有成为华某脱罪的理由,反而让法院的判决更具争议性,因为法律对“精神异常者犯罪”的认定,从来不是“有病就免罚”那么简单。 华某与妻子阿梅四十多年的婚姻底色——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埋着“低人一等”的种子。 华某早年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入赘到阿梅家,在传统乡村观念里,入赘女婿常被贴上“外人”的标签,华某自己也常跟邻居抱怨“在这个家抬不起头”。 四十多年里,他对阿梅的态度始终冷淡,甚至偶尔会因琐事争执,村里老人说“他俩很少一起出门,不像夫妻倒像室友”。 这种长期积压的屈辱和怨恨,被精神科专家认为是诱发华某癔症的重要因素,案发时妻子的亲密举动,在他看来可能不是温情,而是“又一次的控制和冒犯”,最终点燃了极端情绪。 但公众对案件的质疑,更多集中在华某的供述本身。他说71岁的阿梅在田间坟头主动提出发生关系,这个情节让不少人觉得“不合常理”。 有网友直言“这么大年纪,在坟地旁边做这种事,太不符合正常人的行为逻辑”,甚至有人猜测华某是为了减轻罪责“编造情节”。 面对这些质疑,法院在庭审中也做了重点核查:通过走访村民,确认华某夫妇近期没有激烈争吵,排除了“预谋杀人”的可能; 同时结合阿梅生前的性格,村里有人说“阿梅性子直,有时候做事不管场合”,再加上两人长期疏离的关系,法院最终认定华某的供述“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影响核心行为的认定”。 真正决定判决结果的,是法院对“刑事责任能力”的界定。华某的辩护律师认为,癔症发作导致华某丧失辨认能力,依据《刑法》第十八条,应免除刑事责任。 但法官却指出了关键细节:华某在砍人时,特意选择了菜刀、铁锨这些致命工具,并且反复攻击阿梅的头部。 这些行为表明,他虽然精神异常,但仍能分辨“什么是致命工具”“攻击哪里能致人死亡”,并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根据法律规定,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量刑时,法院还考虑了两个重要情节:一是华某案发后主动赔偿了阿梅亲属部分钱款,虽未获得谅解,但体现了一定的悔意; 二是他已73岁,且患有精神障碍,人身危险性相对较低。不过,故意杀人罪本身量刑严厉,再加上手段残忍,法院最终没有大幅从轻,而是判处无期徒刑。 这个判决既考虑了华某的精神状况,也兼顾了对受害者生命权的保护,更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如今案件虽已一审宣判,但社会讨论仍在继续。有人觉得华某可怜,被长期压抑和精神疾病逼到绝境;也有人认为“再怎么难,也不能剥夺他人生命”。 这起案件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个人身份困境、精神健康问题与法律正义的交织。 它提醒我们,关注乡村老人的心理健康、化解家庭长期矛盾,或许能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 而法律在面对“特殊情况”时的严谨考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温度与底线,既不纵容犯罪,也不忽视个体的困境。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晨视频8月26日报道
这姐们能处
【27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