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一位扫了数十年厕所的老人站了出来,仅用了一支笔、一叠纸,就准确推算出来弹头落脚点!当得知老人的身份后,众人却坐不住了。 束星北1907年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家里条件一般,但他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八岁进私塾,十岁上小学,1919年考上中学,1924年进大学物理系。1925年转校,继续钻研,1926年自费去美国留学,先在贝克大学,后转加州大学。1927年到德国柏林大学,当爱因斯坦的助手,1928年去英国爱丁堡大学拿硕士,1930年到剑桥和麻省理工深造,1931年回国。 回国后,他先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物理,但跟蒋介石吵架后辞职,转去浙江大学当副教授。1933年起研究广义相对论,1935年去上海暨南大学和交通大学教书。1936年回浙大,抗日期间随校迁到贵州,继续教学。1944年借调军委会,1945年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部雷达。战后回杭州教书,1952年调到山东大学物理系,后转大气动力学。 新中国成立后,束星北在山东大学海洋系工作,从1954年起生活困难,每月20元工资养七个孩子,还欠债,只能去青岛医学院打扫厕所。他坚持自学,冬天在雪地里算公式。他的学生李政道获诺贝尔奖,吴健雄和程开甲也成大科学家,但他自己淡出学术圈,直到1978年调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当研究员,从事海洋物理。 1979年末,东风-5导弹发射准备中,落脚点计算成了难题。导弹射程超8000公里,从北京能打到华盛顿,但轨迹精准直接影响数据舱回收。团队反复讨论,无进展。国家海洋局派束星北来帮忙,他72岁,只带笔和纸,就开始算大气阻力和重力参数。几个小时后,给出南太平洋精确经纬度,结果验证没错。 1980年5月18日,导弹从酒泉发射,飞行30分钟,弹头落入预定海域,数据舱回收成功。束星北没要分配的百万资金,就用简单工具完成任务。他的出现让大家认出他是雷达功臣和多名科学家的老师。 导弹成功后,束星北继续在研究所工作,最后四年投身海洋物理。他领导内波研究组,指导同事,还在进修班讲动力学。1983年1月,当选山东省政协委员。 1983年10月30日凌晨,束星北因病去世,享年77岁。临终前,嘱咐把脑子捐给国家研究。家人交接给青岛医学院,但半年后因无人管,遗体腐烂,只能埋在学校篮球场边,如今那里已建起建筑。
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一位扫了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8-28 19:33:45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