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

养狗的一天 2025-08-28 22:17:58

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仍称朱棣为“殿下“,并且冷笑着说道:“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当场脸都绿了,可问题来了,这个敢顶撞皇帝的刘璟,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璟不是野人,他老爹刘伯温,那可是朱元璋口中的“子房”。当年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刘伯温一句“先破陈友谅,再取张士诚”,差点就决定了江山归属。 不仅如此,连“大明”这俩字,也出自刘伯温之手,一个朝代的名字,一个皇帝的天下,从无到有,他都参了一脚。 可惜,天不假年,洪武八年,刘伯温病逝,临终前,他把家里所有的天文兵法书籍上交,说得斩钉截铁:“后人不可学权术!” 意思很明确,他知道这条路走到头,是个死路,不想让儿孙也搭进去。 但天算再精,也挡不住人算,刘伯温死后没几年,长子刘琏就被权臣胡惟庸整死了。人说是自杀,其实谁都知道,是被逼的。朱元璋也觉得过意不去,给刘家加了俸禄,保了个爵位。 这时,刘璟还在朝中当差,他不是个软骨头,当年温州有叛乱,他上阵平定,朱元璋夸他“继承家风”。 后来做了个閤门使,手里拿着铁简,见谁不正经就敢抽,可朱元璋死后,局势急转直下。 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刘璟当时是建文帝那边的旧臣,没少出主意,想挡住朱棣,可惜,朝中没人听他的,眼看着朱棣越打越近,他心灰意冷,直接辞官回家。 到这儿,事儿还没完。 1402年,朱棣登基,改元永乐。坐上龙椅后,他心里不踏实,毕竟,这皇位不是顺继,是打出来的。 他知道,天下人嘴上不说,心里都在琢磨他是不是“篡位”,所以他开始拉拢建文旧臣,想洗白自己。 刘璟,就是他重点召见的一个。 朱棣派人三次请刘璟入京,前两次,他都推说生病,第三次,朱棣火了,直接下令,把人押进京城,这不是请,这是抓。 到了京城,其他人都以为刘璟怕了,会跪着喊一声“万岁”。结果,人家进殿后一鞠躬,嘴里却说了句:“殿下。”一句话,把朱棣气得差点摔杯子。 这还没完。 刘璟盯着朱棣,冷冷地说了一句:“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这话一出口,满殿寂静,大臣们连大气都不敢出,朱棣脸色铁青,手一挥,刘璟被拖进了天牢。 后来,刘璟在狱中自缢,终年52岁。朱棣没敢株连刘家,但爵位也没再提。这事儿,传出京城后,朝野震动,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摇头叹息。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刘璟是个愣头青,一句话干掉了自己,其实没那么简单。 他不是不知道后果,他爹刘伯温早就看透了官场的黑白,临死前还反复交代子孙别再掺和这些事。可刘璟还是站出来了,他知道自己这一句话,说的是千秋大义,说的是士人骨气。 这么说吧,他一句“篡”字,替所有建文旧臣说了心里话,也让朱棣明白,他的王朝虽稳,名分却永远站不住脚。 你要说朱棣狠?没错,他确实狠,靖难之役杀了不少人,登基后更是把方孝孺、铁铉这些文臣杀得一个不剩。 可他就是没杀刘家全族,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刘伯温的功劳实打实,刘璟的骨气也是真的。他不怕别人反,但他怕天下人心都寒了。 很多年后,到了崇祯年间,朝廷追赠刘璟为大理寺少卿,谥号“刚节”。 清乾隆也给了他个“忠节”的谥号,这不是亡羊补牢,这是后人终于看明白了,什么叫忠臣不事二主,什么叫士可杀不可辱。 其实,刘家的命运,早就写在命运的剧本里了。 从刘伯温到刘琏,再到刘璟,一门三代,全都死在了权力的边上,他们不是斗不过别人,是不愿低头。 而这个世界最难得的,不是聪明,而是清醒而硬气。 刘璟那句“逃不得一个‘篡’字”,不是在骂朱棣,是在提醒后人,权力再大,也盖不住历史的眼睛。 他死了,但他的话,还在。

0 阅读:5431

评论列表

BHT

BHT

2
2025-08-29 13:44

如果服软就不会死,为这么个名节着实不值。

用户16xxx38

用户16xxx38

1
2025-08-29 03:35

就是因为朱棣自己这样搞。后来明朝王爷们。基本上都是当猪养。对国家一点用处没有。甚至到了国家最危险都要倒塌的时候都不敢让王爷们组织自己的军队保卫自己的江山

用户10xxx04 回复 08-29 13:14
宋朝不也如此,简直翻版!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2025-08-29 12:15

刻薄寡恩老朱家

猜你喜欢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