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青年雕像落成后,有人曾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年毛主席有痣不妥,应当去掉! 长沙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看过的人都会记住。那股迎风而立、指点江山的气势,确实让人心潮澎湃。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座雕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才定下来的。 2007年,长沙决定在橘子洲竖立一座雕像。全国的高手都来了,最后任务交给了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 黎明是长沙人,橘子洲的江水就是他的童年。这份感情让他下定决心,不做千篇一律的领袖标准像。 他要塑造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他把目光锁定在1925年,那年毛泽东三十二岁,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为了抓住神韵,黎明翻阅史料,找到了青年毛泽东梳的“大背头”发型。这个发型,既有文人气质,又不失革命者的锐气,一下就抓住了雕像的精神。 雕像的高度也反复调整。设计团队在江边放飞气球,测试不同高度的视觉效果。太低会被树挡住,太高又显得孤零零。最后定在三十二米,这个高度刚好融入山水之间。 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个数字正好是毛泽东当年的年龄。 创作中,一个细节让黎明很纠结。下巴上那颗标志性的痣,到底要不要放上去? 历史资料显示,青年毛泽东脸上并没有这颗痣,那是他四十岁后才有的。严格按照史实,就不该加。可是在老百姓的印象里,毛主席的形象就该有这颗痣,没了反而觉得不像。 一边是历史真实,一边是大众情感,黎明左右为难。 这时,毛主席的儿媳邵华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她说,大家心里记住的主席就是有痣的,加上去更亲切,更能拉近和大家的距离。 黎明明白了,艺术不只是复刻历史,更是承载情感。他决定,加上这颗痣。 雕像建成后,果然有位较真的市民写信给政府,说根据史实,这颗痣应该去掉。 这封信不是找茬,恰恰说明了大家对这件事的看重。岳麓山管理局的回复很有智慧,他们解释说,这颗痣是艺术处理,寓意青年毛泽东“励志”成才。 一个巧妙的谐音,瞬间化解了史实和艺术的矛盾,也赋予了这颗痣全新的意义。它从一个生理特征,变成了一个奋斗的符号。 笔者觉得,这次争议的处理方式很了不起。它告诉我们,艺术雕塑不是历史照片,传递精神比复刻细节更重要。 这颗痣的选择,其实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我们今天纪念伟人,究竟是纪念什么? 是纪念一个绝对精确的历史标本,还是他身上那股改变时代的精神力量? 橘子洲头的雕像给出了答案。它要唤起的是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意气。 如今,这座雕像和长沙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定义了城市的天际线,也塑造了城市的精神气质。 它时刻提醒着来到这里的人们,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的理想和锐气,永远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 那颗小小的痣,让冰冷的石像有了温度,有了自己的故事。下次你再去看它时,会不会也觉得它更亲切了呢? (来源:长沙市长信箱趣味回复“青年毛泽东雕塑为何有痣”,当事人:这座城市接地气、有人情味2023-05-17九派新闻)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青年雕像落成后,有人曾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年
香茶品岁
2025-08-29 00:08:10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