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美国有枪也没啥用啊!有博主吐槽在美国虽然买了很多枪,但是碰到被抢劫也不敢拿出

幽梦化蝶飞 2025-08-29 03:59:53

原来美国有枪也没啥用啊!有博主吐槽在美国虽然买了很多枪,但是碰到被抢劫也不敢拿出来,因为一旦拿出来自卫,就务必要清空弹夹必须打死对方。如果没干死对方,就会打一辈子的官司,然后一辈子养着对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美国,很多人以为买了枪就能自保,遇到抢劫只要掏出手枪就能吓退对方,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法律对枪支自卫的限制极为严格,一旦使用不当,不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还可能背上终身的民事赔偿,这种矛盾让许多想靠枪保护自己的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伯恩哈德·戈茨的故事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他的人生轨迹因为一次地铁抢劫事件彻底改变,也让公众看清楚在美国持枪自卫的悖论。 戈茨生于纽约皇后区,家庭背景独特,父母都是德国移民,父亲经营奶牛场和小型装订生意,母亲出身犹太家庭,但后来全家信奉路德教。他从小就经历搬家,成长在上州的乡村环境,这种生活锻炼了他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少年时期,他被送去瑞士寄宿学校求学,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不同文化和教育体系,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自律习惯。回到美国后,他在纽约大学完成了电气工程和核工程学位,理论基础扎实。 毕业后,他曾在佛罗里达帮父亲管理住宅开发项目,但婚姻失败使他回到纽约,在格林威治村开了一家小型电子维修店,修理精密仪器和电子零件。这段时期,他的生活相对平稳,但始终对周围的安全环境保持警觉。 1981年,一次地铁遭遇让他彻底改变了对安全的认识。当时他在地铁站遭到三名青少年的袭击,胸部和膝盖受伤。尽管警方迅速赶到,但三个嫌疑人仅被短暂拘留就获释,这种处理方式让他极度不满,也让他认识到依赖外部力量保护自己并不可靠。 于是,他尝试向警方申请隐瞒携带手枪的许可,希望能在通勤时保障自身安全,但因为“需求不够”,申请被拒。出于自我防卫的考虑,他私下在佛罗里达购买了一把五发点三八口径的转轮手枪,偷偷带回纽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形成了随身携带手枪的习惯,常常把枪和钱包、钥匙一起放在风衣口袋里,并反复练习装弹、拔枪的动作。这种谨慎的防卫准备,让他的生活时时处于紧张状态,但也让他在心理上建立了某种安全感。 然而,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1984年12月22日地铁上的一次抢劫事件。当天,他乘坐二号线地铁时,四名年轻人进入车厢,其中三个有犯罪记录。他们试图抢劫戈茨,其中一人直接开口要钱,其余三人围上来威胁。 在短暂的紧张对峙中,戈茨掏出手枪开火。第一发击中一名青年胸部,第二发打中另一人的手臂,第三发命中第三人的背部,第四发击中了最后一人的脊柱。虽然四人都没有当场死亡,但其中一人因此瘫痪,伴随严重脑部损伤。 事后,戈茨跳车逃离现场,用租来的车离开,将风衣焚烧,拆解手枪零件处理掉痕迹。他清楚地知道,美国法律对自卫有严格要求,随意开枪可能引发长期法律纠纷。即便他认为自己是自卫,伤人不死意味着民事赔偿将会伴随他一生。 事件发生后几天,戈茨在新罕布什尔州主动投案,自首时警方按程序读米兰达权利,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录像审讯。随后,他被带回纽约接受控告。刑事控诉涉及谋杀未遂和非法持枪,保释金额五万美元。 审判中,辩护律师强调他是在自卫,但法庭仍然对非法携枪作出判决,判处其监禁八个月。民事方面,受害者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戈茨赔偿数千万美元,用于医疗费、生活损失和精神痛苦。巨额赔偿使他破产,长期债务伴随他多年。 戈茨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一方面,他被部分民众视为反犯罪英雄,认为他勇敢面对潜在危险并维护自身安全;另一方面,批评者指责他存在种族偏见,因为四名受害人都是黑人,而戈茨是白人,这使案件在舆论中呈现两极化。 案件也揭示了美国持枪自卫的悖论:买枪容易,但法律对使用枪支自卫的限制极高。一旦开枪,即使是自卫,也必须证明威胁迫在眉睫且反应比例合理,否则将面临长期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现实中,很多人宁愿在抢劫中丢钱,也不敢冒险掏枪,因为一旦动手,法律、赔偿、社会舆论都可能让他们陷入困境。 戈茨事件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也影响了社会对枪支文化和自卫法律的认知。出狱后,他选择低调生活,修理旧电子设备,喂养街头小动物,偶尔接受媒体采访,但避免卷入公众争议。 他的经历显示,持枪自卫在美国并非万能护身符,即便拥有枪支,真正面临危险时也可能因法律风险而无法使用。与此同时,事件也让公众开始反思,防身不仅仅是靠枪,环境意识、风险预判和逃避危险同样重要。 戈茨的经历成为一个典型案例:拥有枪支并不意味着安全,自卫行为的合法性需要严格证明,任何失衡都可能带来沉重代价。

0 阅读:7
幽梦化蝶飞

幽梦化蝶飞

幽梦化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