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传来消息 8月27日,美对印加征50%关税正式生效,印度出口商称大量订单取消。 8月27日,一纸关税令正式落地,美国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这不是一次技术性调整,而是一场赤裸裸的经济重锤。 据印度出口联合会披露,仅过去两周,已有超40亿美元订单被迫取消,服装、珠宝、家具、化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 就在莫迪政府试图在“印度制造”口号下迈向全球制造业核心之际,这次关税突袭无异于当头一棒。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全球市场震荡,也彻底撕开了美印关系“战略伙伴”面纱背后的裂痕。 比起关税本身,更值得追问的是:美国此举,究竟意欲何为?而印度,又是否真是“被替代的中国”?美国的算盘,远不止关税两个字。 事实上,这次关税并非突然袭击,而是分阶段推进。早在7月底,美方已悄然对自印度进口商品加征25%,而8月27日起,再追加25%,累计达到50%。 涵盖商品之广堪称近年来罕见——从日常消费品到中间工业品,几乎覆盖了印度出口美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对美出口总额为874亿美元,此轮关税直接影响超过其中的55%,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 如果说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优先”是关税战的开端,那么拜登政府的这一步,显然不是复刻,而是升级。从形式上看,是针对印度持续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的“间接制裁”。 从本质上看,是对印度“制造替代中国”路径的一次警告。美国财政部曾多次公开表达对印度与俄罗斯能源交易的“关切”,但直到2024年,印度进口俄油的比例依然高达33%,居全球之首。 面对制裁威胁,印度并未退缩。美国的回应不是外交斡旋,而是经济打击。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却从俄罗斯进口了超过10亿美元的核燃料和贵金属。嘴上说的是规则,手里玩的却是双标。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贸易政策在美国选举年一向是政治操盘手的武器。 过去12个月,美国对外贸易逆差高达4570亿美元,其中印度贡献了457亿,占比超过10%。 在制造业回流、产业链“去中国化”难以奏效的背景下,转而对“替代者”下手,既可平民愤,又能塑造强硬形象,可谓一箭双雕。 但问题是,印度不是墨西哥,也不是越南。它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复杂的政治利益结构以及逐渐增强的全球议价能力。美国此举,不仅可能适得其反,还可能动摇自身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 印度的反应也并不迟缓。据悉,莫迪政府已启动紧急出口补贴计划,预计总额达35亿美元,重点扶持纺织、珠宝和家具三大产业。 同时,启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出口重心由美国转向50个新兴经济体,其中包括中东、非洲与南美国家。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印度近期与中国关系的微妙变化。 就在本月初,莫迪政府宣布,将于年底安排总理访问北京,这是七年来的首次正式访问。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安排,而是地缘政治坐标的调整信号。 过去几年,印度在中美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一边参与“印太战略”,一边加入金砖机制。如今,随着美印贸易摩擦激化,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重心。 经济上的打击,最终将转化为供应链的重整。据全球产业链咨询机构GSC预测,由于美国订单转移,越南、孟加拉、印尼等国家将成为短期受益者。 但意外的是,中国也可能成为“转单赢家”之一。部分美国品牌已开始考虑将原本在印度组装的订单,转回中国沿海地区,以规避不确定性成本。 这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全球制造,不是靠口号堆出来的,它必须要有配套完整的产业链、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成熟的人才体系。更关键的,是信任。 美印之间的“信任赤字”正在放大。过去五轮贸易谈判均无果而终,而印度企业界对美方的“政治化商业决策”深感不满。 一位不愿具名的印度出口商透露:“我们已经不再认为美国是可靠的市场,明天被制裁的可能就是我们。”而这场博弈的背后,是全球贸易新秩序的深刻动荡。 经济正在被战略武器化,规则正被地缘博弈重写,所谓“自由市场”正一步步变成有条件的市场。今天的印度,是一面镜子。 它照见了中等强国在多极世界中的选择困境:既想搭上西方高铁,又不愿失去自主空间;既想在全球南方中领风骚,又不得不在大国博弈中左右腾挪。但现实从不留情。 这次的50%关税,不仅是对印度政策自主性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全球南方”战略自主权的警示。对于中国而言,这场风波同样值得深思。 在全球供应链日益碎片化的今天,稳定、可靠、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正成为最大的“吸引力”。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完整产业链的所在,正迎来一轮因他人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确定性红利”。 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局势使然。印度的困境,也是全球中等强国在新冷战格局下的共同命运。而谁能穿越这场风暴,不靠喊口号,而靠真正的制度韧性与战略定力。
稀土:中美缠斗出现“分水岭”。美媒消息,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Materi
【25评论】【17点赞】
^阳光心情+
印度的大肠杆菌苹果手机这回美国人用不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