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佤族头人拉勐被邀请到北京观礼,主席一见到他,就问:“听说你们佤族有人头祭的习俗,能不能不用人头,用猴头、老鼠头来替代,你看行不行吗?”,结果被他拒绝了。 “试试用牛头吧,政府给你们双倍种子。”1958 年的春天,工作队队长李国柱站在岩嘎寨的晒场上,手里捏着一把金灿灿的稻谷。很难以想象,这十分简单的劝说话语背后,却是长达八年的耐心等待。 佤族的 “人头祭” 习俗传了好多代,在他们眼里,这是祈求庄稼丰收、寨子平安的大事,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拉勐头人当初拒绝,也不是故意对着干,而是打心底觉得这习俗不能变,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哪能随便换?工作队刚到寨子里的时候,不少佤族老乡都躲着走,觉得这些外人要拆他们的 “老规矩”,根本不愿意听劝。 李国柱和队员们没着急,也没硬来。他们跟着老乡一起上山种地、打猎,晚上围在火塘边听老人们讲寨子的故事,偶尔才提一嘴 “人头祭” 的事儿。有次寨子里闹旱灾,庄稼快枯死了,工作队连夜从山外运来水泵,帮着老乡浇水,保住了大半的谷子。老乡们看在眼里,慢慢觉得这些干部是真心为他们好,才愿意坐下来听劝。 有些人可能觉得,八年时间太长,直接下命令改不就行了?这种想法其实挺片面的。习俗这东西,连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情感,硬改只会让人反感,甚至闹矛盾。就像佤族老乡,他们不是不明白 “人头祭” 不好,只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工作队用八年时间跟他们处感情、讲道理,还拿出实际好处 —— 双倍种子能让家里多收粮食,这才慢慢让大家动了心。 后来岩嘎寨真的用牛头代替了人头,其他寨子看到这样做不仅没遭灾,庄稼还长得更好,也跟着改了。这事儿也说明,改变老习俗不能靠急功近利,得蹲下来听大家的想法,用耐心和真心慢慢引导。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0年,佤族头人拉勐被邀请到北京观礼,主席一见到他,就问:“听说你们佤族有
海边观潮客
2025-08-29 21:30:07
0
阅读: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