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死的那天,没人惊讶。保镖梅德韦杰夫站在卧室门口,看着床上的躯体一动不动,心跳已经停了几个小时。他早就等着这一天,但真来了,还是像掉进冰窖。 那种感觉难以言喻。尽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已缠绵病榻多年,讲话含糊、步履蹒跚,连读稿都频频中断,可当死亡真正降临,官邸依旧被一种无形的压抑笼罩。 梅德韦杰夫见识过不少高层离世,但这一次,寒意格外刺骨。那不是来自莫斯科十一月的天气,而是一个时代即将终结的预兆。 勃列日涅夫在位的十八年,苏联表面稳固,内里却早已弊病丛生。经济停滞,民生问题被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宣传所掩盖。 老百姓为买面包排起长队,而克里姆林宫内,勋章颁发成了常事。他尤其热衷嘉奖自己,先后获得四次“苏联英雄”称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荣誉多到令人瞠目。 他去世之时,外界出奇平静。电视未中断节目,报纸照常印刷。官方拖延至次日上午才发布消息,措辞极尽谨慎,仅以“因病逝世”一笔带过。可民众心照不宣:晚年的他屡次在公开场合睡着,甚至需要助理从旁提示才能继续讲话。 更令人唏嘘的是,彼时的苏联宛如一辆驶向悬崖的旧卡车,无人真正控制方向盘。高层之中,有人暗自松了一口气,有人则悄然布局新一轮的权力分配。表面哀悼庄严,实则暗潮涌动,权力交替从不缺乏无声的博弈。 勃列日涅夫之死不单是一个领袖的离去,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那个号称“稳定”却日益僵化的体制,终于走到了临界点。 在他去世后不到十年,苏联宣告解体。很多人回望这段历史时意识到,变革的伏笔,早已埋下于那个寒冷的清晨。 我们重读这段往事,并非为了简单评判是非,而是要看清,任何忽视现实、空谈伟大的繁荣,终难持续。无论国家还是机构,真正的危机不在于遭遇困境,而在于失去直面真相的勇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新华社《苏联解体三十年回顾》(2021年12月);《世界历史》杂志第38卷
勃列日涅夫死的那天,没人惊讶。保镖梅德韦杰夫站在卧室门口,看着床上的躯体一动不动
帝王心术
2025-08-30 11:53: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