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说:“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 (母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儿子 (女儿),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这话听着跟咱们常听到的亲子对话不太一样。咱们身边总有人说 “我养你这么大,你可得好好孝顺我”,也有父母在孩子选专业、找工作时拍板:“听我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这都是为你好”。他们没觉得孩子是 “独立的灵魂”,反倒像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生命的 “延伸”—— 小时候管吃管穿,长大了盼着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甚至把 “养老” 当成养育孩子的 “回报”,这跟胡适说的 “无需报答” 差得远呢。 为啥会这样?老辈人常说 “养儿防老”,过去日子苦,医疗、养老条件都差,父母老了确实得靠孩子照拂,时间长了就把 “养育” 和 “回报” 绑在了一起。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有社保、有养老金,不用再完全依赖孩子养老,可不少父母还是改不了老想法,总觉得 “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得听我的”,忘了孩子也有自己想走的路。就像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却非要逼他学会计,说 “画画能当饭吃吗”,其实是把自己的焦虑和期待,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胡适的话其实点透了亲子关系里最该有的 “尊重”—— 不把孩子当 “附属品”,也不把养育当成 “恩情交易”。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才敢大胆去追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会因为 “要报答父母” 而活得憋屈。可真要做到这点不容易,很多父母嘴上说 “尊重孩子”,心里还是怕孩子走弯路,忍不住想插手。就像有人明明同意 “孩子是自由的”,可看见孩子选了个冷门专业,还是会急得睡不着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鲁迅、胡适、蒋介石这三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鲁迅我们都知道,把国民党骂得透透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