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尼日尔军政府把法国铀矿、中国油企、澳洲金矿一口气收归国有,不是莽撞,是算准了“穷国也能掀桌子”。 几天时间,尼日尔军政府先后出手,把三家外国公司在当地经营多年的核心资源拿到自己手上。 第一步是收回澳洲人的金矿,这座矿场来了多年却效益惨淡,欠着大笔税款,工人工资低不说,还发生过多起事故。军政府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切断管理权,把矿区接管过来。 随后,中石油的石油项目也没能幸免,那条穿越尼日尔的超长输油管道和投入巨资建成的炼油厂,本来是中资帮忙架起的命脉工程,还在尼日尔最困难的时候借了大笔资金给政府。 但很快,炼油厂被关停,政府公开质疑外企工资过高,挑动了部分民众的不满。油荒大面积出现,交通成本飙升,生活被直接打乱。 法国的铀矿则更敏感,这里是法国核电的核心供应地,几十年来牢牢握在法国公司手里。本地人对这种长期掠夺感到不满,但却无能为力。 这一次,军政府断了法国的供货渠道,并迅速寻找新买家。法国国内急得直跳脚,而尼日尔的社交网络却是另一番热闹,网友们觉得这是“终于拿回了自己的东西”。 军政府的动作并不是随便拍脑袋,而是看准了国际大环境。法国、中国、澳大利亚之间都有自己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因为尼日尔的这些动作就形成统一阵线。 只要资源在手,他们就能用来换取更好的合作条件。周边的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也很快跟进,把西方企业赶出自己的资源地,甚至考虑成立联盟。 不过,现实并没有那么轻松。外资撤走的代价很快显现,矿区工人失业,油价和物价飙升,国家缺乏足够的技术团队来维持生产,不得不花高价请外部专家。 政府不断通过媒体宣传“夺回资源的意义”,可普通人眼下的生活压力并没有减轻,支持的声音开始有了犹豫。 军政府依旧态度强硬,他们押宝在新合作伙伴能带来援助和投资,但风险始终存在。如果没有能力完成独立运作,这些资源最终很可能再次落到别的外国企业手里,只不过“东家”换了人。 收回资源,让尼日尔在纸面上掌握了主动权,也让人短期内看到了一种民族自豪感。但这是场高风险的谈判游戏,筹码用得好,可能换来更多收益;一旦用错,百姓的生活可能比过去更难熬。
泰国要变天了?8月29日佩通坦·钦那瓦在曼谷为泰党总部宣布:她将再次代表党参选总
【24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