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这位法国老人名叫让·德·米里拜尔,中文名米睿哲。他可不是普通人,出身于法国显赫的贵族家庭,爷爷是法国空军的奠基人,父亲是二战时期的空军司令。 照理说,他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他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上世纪70年代,57岁的米睿哲拖着行李箱来到西安外国语大学。那时候的中国和现在完全不同,物质条件还很匮乏。 他看到的法语系,连台录音机都没有,学生们只能靠老师念课文来学习。老人家二话不说,自己掏钱从香港买了几十台录音机和大量法语原版书,硬是给学校建起了西北地区第一个语音实验室。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学生的付出。有个叫李娟的女生考上了法国里昂大学,却因为凑不齐学费躲在走廊里哭。米睿哲知道后,二话不说就递出了自己半年的工资。 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四十年间他资助了七十多名学生出国留学,前后花了近百万元。要知道,他对自己可是吝啬得很,住的是不足60平米的老宿舍,衣柜里只有两件洗得发白的衬衫,冬天就裹着件磨毛边的旧棉袄。 食堂师傅都记得,他顿顿就是白菜豆腐,攒下的钱全都寄给了山里的孩子。 他资助学生有个铁打的原则——必须签“道德承诺书”,承诺学成后一定回国。 有学生临行前哭着问他:“米老师,您就不怕我不回来?”他用磕磕绊绊的中文回答:“你们是中国的孩子,这儿才是根。我帮你们飞出去,是盼着你们带着本事飞回来。” 米睿哲不是简单地给钱,而是真的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他会给每个留学生烤面包,包装纸上写着“建设你的祖国”。 听说学生王磊在甘肃教农民种耐旱小麦,他连夜写信夸奖“这才是真本事”。每当有学生寄回成功发射火箭的照片或是乡村教室的笑脸,他都小心翼翼地贴在床头,逢人就说“看,这是我资助的娃”。 1993年,法国政府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授予他拿破仑勋章。没想到他转手就把勋章捐给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说“放我这儿是块铁,搁这儿能激励年轻人”。 1997年,他成为陕西省第一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他在领证仪式上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这是我盼望了很久的一天。” 2015年10月,96岁的米睿哲老人安详离世。按照他的遗愿,遗体捐献给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医生后来含泪说,老人的胃萎缩得像核桃,显然是常年啃方便面度日。 在他的遗体捐献申请书上,有一行字看得人眼眶发热:“如果这对中国医生有点小用处。” 一个法国贵族,为什么把中国当作故乡?他用四十年时间给了我们答案。他说过:“中国人的善良吸引了我! 中国人热爱和平,没有发动过侵略战争,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他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中国——不是施舍,而是播种,播下相信中国会更好的种子。 如今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园里,立着米睿哲的纪念碑。那些他资助的学生,有的成了航天工程师,有的成了医学专家,有的在西部山区教书。 他们都在实现老人的愿望——让中国变得更好。 米睿哲老人用一生告诉我们:无私不是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对的的事情。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确实可以无私到这种程度! 信息来源 《敬业奉献让·德·米里拜尔先进事迹简介》 人民网——《7月中国好人榜揭晓 外籍教师让·德·米里拜尔上榜》 搜狗百科——《让·德·米里拜尔》
2022年底,陈百强母亲姚玉梅在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去离世,享年85岁。家人整理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