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两位隐世高人:一人预言诸葛亮的悲剧,一人的徒弟杀了庞统 在三国乱世里,两位隐士悄然影响大局,一位看透诸葛亮命运,一位弟子终结庞统,谁料这预言与杀戮竟藏着蜀汉兴衰的秘密?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颍川人,人称水镜先生,学识渊博,却不愿出仕,隐居在荆州一带,开设学堂教书育人。司马徽的弟子不少,像徐庶、诸葛亮、庞统都跟他学过东西。他最出名的是荐才的本事。刘备在新野时,日子过得紧巴巴,听说司马徽有见识,就去求教。司马徽没直接给出主意,而是点出诸葛亮和庞统是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听了,赶紧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终于答应辅佐刘备,帮着打下蜀汉基业。可司马徽听说后,却叹了口气,说诸葛亮虽得明主,却生不逢时。这话一出,就预言了诸葛亮的结局。后来诸葛亮北伐曹魏,屡战屡败,到234年五丈原上积劳成疾而亡,年仅54岁。蜀汉国力弱,资源少,诸葛亮再有才,也难逆转大势。司马徽这预言,准得让人脊背发凉。 司马徽不光会看人,还会化解纠纷。有次邻居丢了猪,非说他家的猪是自家丢的。司马徽没吵没闹,直接把猪给了邻居。结果没多久,邻居的猪自己跑回来了,那邻居惭愧得不行,赶紧来赔礼。司马徽笑着收下,还谢了人家。这事儿小,却显出他心胸宽广,不争小利。在乱世里,这种品格难能可贵。历史上司马徽确实是隐士,《三国志》裴注里记载他避世教学,影响了不少后辈。比起演义里的神化,正史中他更像个实实在在的知识分子,靠智慧影响时局。 再说童渊。他是常山人,精通枪法,也隐居山林,不愿卷入争斗。童渊收了三个弟子:张任、张绣和赵云。这三人各有本事,都在三国史上留名。张任是刘璋手下大将,武艺高强。213年刘备攻益州时,庞统随军当先锋,在落凤坡中了张任的埋伏,被箭射死。庞统本是诸葛亮级别的人才,赤壁之战时出过连环计,死了对蜀汉打击不小。张任这箭,不仅杀了庞统,还让刘备的扩张计划受挫。后来张任被俘,刘备想招降,他不肯,宁死不屈,被杀了。历史上《三国志》记载张任射杀庞统是事实,没什么美化空间,他就是个忠诚于主子的将领,手段狠辣。 张绣是童渊第二个弟子,早年投曹操,197年在宛城杀了曹操大将典韦,还害死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那仗打得曹操狼狈逃窜,损失惨重。张绣后来又降曹操,混得还行。赵云是童渊关门弟子,最有名,枪法了得,长坂坡救阿斗,位列五虎将,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童渊本人正史里没太多记载,《三国演义》里把他塑造成武林高手,但真实情况可能是民间传说。反正他的弟子们在战场上实打实改变了格局。 这两位高人,一个文一个武,都没直接出山,却通过弟子和预言左右了三国走势。司马徽的预言点出时势大于个人努力,诸葛亮再神机妙算,也逃不过蜀汉的弱势。童渊的弟子杀了庞统,等于断了刘备一条臂膀,让蜀汉人才流失更严重。三国乱世,本就是人才的舞台,可也暴露了战争的残酷和权力的无情。我们看历史,不是光看热闹,得学点东西。像司马徽的识人智慧、童渊的传艺精神,在当下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能用得上。培养人才,推动发展,才是硬道理。 历史总有启示。三国虽远,可那些隐士的智慧,还在提醒我们,个人要找准位置,国家要靠集体力量。司马徽和童渊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乱世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诸葛亮悲剧和庞统之死,反映出统一大势不可挡。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讲求和谐统一,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动摇。学历史,就是为今天服务。 当然,三国里隐士不止这两个,但司马徽和童渊最典型。他们隐居,却不脱离社会,影响深远。相比之下,一些负面人物如曹操野心勃勃,搞分裂,结局也不好。历史教训深刻啊。我们老百姓看这些,得接地气点,别光羡慕英雄,得想想怎么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民族复兴出力。 总的来说,这两位高人告诉我们,隐不隐居不是关键,关键是贡献价值。诸葛亮虽悲剧,但他的忠诚精神永存。庞统被杀,提醒人才珍贵,得好好保护。学好历史,传承文化,我们才能走得稳。
刘备早已明白,五虎上将的实力排名是被迫的,真正的排名该是这样。关于三国中的五虎将
【1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