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父母要哭了 原本以为国家一年给的3600元 可以够孩子买奶粉了,没想到所有

金风玉露一相 2025-09-01 20:37:43

新生儿父母要哭了 原本以为国家一年给的3600元 可以够孩子买奶粉了,没想到所有母婴用品纷纷涨价。 上周刷到一条视频,江苏南通的小李夫妇对着购物车发愁。他们刚满6个月的宝宝一直喝某国产奶粉,原本每罐200元的价格,7月突然涨到260元。 "原本算好一年3600元刚好够买18罐,现在只能买13罐,还差5罐的钱去哪里凑?"小李妻子抱着孩子在镜头前叹气。更让他们崩溃的是,纸尿裤也从每包75元涨到92元,每月多花近300元。 其实,像小李夫妇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武汉的韩女士在真酷母婴店发现,爱他美卓傲奶粉3段从233元涨到296元,店员解释是"活动结束恢复原价"。 但细心的韩女士翻出购买记录,发现同一规格奶粉去年双11促销价才180元,现在所谓的"原价"比历史最高价还高30%。 更隐蔽的是,某品牌奶粉扫码返利从20元缩水到2元,相当于每罐变相涨价18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母婴用品价格大幅上涨呢?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商家确实存在借政策"试水"的行为。 一家母婴店老板私下透露:"听说国家要发补贴,我们试探性涨了5%,发现顾客还是会买。"更有甚者,某品牌推出"新包装升级款",配方未变但价格提高15%,旧款则以"停产"为由下架。这种"隐性涨价"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从行业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婴幼儿配方奶粉均价同比上涨12%,纸尿裤涨幅达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而育儿补贴政策出台后,部分企业确实存在"搭便车"心理。 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业从业者坦言:"原材料成本上涨是事实,但涨幅远不及终端售价。部分企业借机调整价格体系,把补贴当成了涨价的'遮羞布'。" 对比其他国家的育儿支持政策,我国每孩每年3600元的补贴标准确实偏低。德国对0-18岁儿童每月发放219欧元(约1676元人民币),法国每月96.65欧元(约740元),且覆盖所有育儿家庭。 即使北欧高福利国家,瑞典儿童津贴每月也有948元。而我国补贴仅占东部地区育儿成本的6%-7%,中西部地区也仅覆盖15%-20%。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健指出:"3600元更多是象征性支持,真正缓解压力还需配套政策。" 面对涨价潮,年轻父母们也在想办法"开源节流"。小李夫妇开始尝试海淘奶粉,发现同品牌港版奶粉每罐便宜40元,但需承担关税和运输风险。 更多家庭选择"拼团采购",通过母婴社群凑单享受批发价。但这些办法费时费力,且存在质量风险。 "我们不是不想支持国货,只是希望商家别把消费者当提款机。"小李无奈地说。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开展母婴用品价格专项检查,重点打击哄抬物价、虚假促销等行为。 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泽超建议,应建立婴幼儿产品价格监测机制,对涨幅超过5%的品类启动预警。同时,可借鉴德国经验,将育儿补贴与物价指数挂钩,确保补贴实际购买力不缩水。 在杭州某国企工作的张女士算了笔账:孩子每月奶粉、纸尿裤、辅食等基本开销约2500元,夫妻两人月薪合计1.2万元,扣除房贷、车贷后所剩无几。 "3600元补贴相当于孩子一个月的奶粉钱,可现在连这个都保不住。"她呼吁,除了现金补贴,能否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延长育儿假,让父母有更多时间精力照顾孩子,减少对高价母婴用品的依赖。 这场由育儿补贴引发的涨价风波,折射出年轻父母在"生得起养不起"困境中的挣扎。3600元的政策善意,不应被无序的市场行为消解。 如何在保障企业合理利润与维护消费者权益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的智慧。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成为资本逐利的牺牲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7
金风玉露一相

金风玉露一相

金风玉露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