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三国第一"大孝子"! 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聊个三国里的"争议顶流"——马超。

五代十国志 2025-09-03 23:26:52

马超,三国第一"大孝子"! 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聊个三国里的"争议顶流"——马超。提起他,你脑海里最先蹦出的,一定是《三国演义》里那个"白马银枪、七进七出"的少年将军,威风凛凛得能压过整个凉州的风。但翻开正史《三国志》,你会惊掉下巴:这位"锦马超",竟被同时代人骂作"背父弃祖""豺狼之性",连死后千年都被钉在"不仁不义"的耻辱柱上。 最近刷到个历史博主的视频,弹幕全是问号:"演义里他是英雄,史书里咋成了反面教材?"今天咱们就撕开演义的面纱,用《三国志》《资治通鉴》的原话,还原一个真实的马超——他的"恶名",到底是道德败坏,还是乱世的无奈? 一、反曹灭族:不是"冲动",是拿全族性命赌明天 马超的争议,起点在公元211年那场改变命运的叛乱。 这一年,曹操以"讨伐汉中张鲁"为名,率大军压向关中。按理说,马超的老爹马腾早就在十年前入朝当官,被封为卫尉,彻底脱离了凉州军阀的身份。按汉朝规矩,马超作为"体制内"官员的儿子,本该乖乖守着凉州的封地,等曹操收拾完张鲁再论赏罚。 但他偏要反。 《三国志·马超传》里写得明白:"超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反。"这一反,直接触怒了曹操——你马超的老爹马腾还在我手里当人质呢!于是曹操一道命令,马腾和他在邺城的族人,包括马超的两个弟弟马休、马铁,一共二百多口,全被砍了头。 这事儿搁现在,说"坑爹"都算轻的。有网友翻出史料感叹:"马超要是多等半年,等曹操打下张鲁再反,他爹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可乱世里哪有"如果"?马超后来在凉州起兵时,身边只有羌人和氐人组成的杂牌军,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他赌的是"曹操顾忌我在凉州的影响力,不会杀我全家",结果赌输了——曹操要的就是杀鸡儆猴,用二百条命震慑所有关中军阀。 二、认贼作父:不是"薄情",是乱世里的生存法则 马超被曹操击败后,投过张鲁,最后归降刘备。这三段"跳槽"经历,被《三国志》评价为"反复无常",但背后藏着更扎心的真相。 投张鲁时,他刚丢了凉州,手下只剩几百残兵。张鲁是汉中割据势力的代表,对他这个"败军之将"本就爱答不理。为了站稳脚跟,马超干了件让所有人震惊的事——他当着众将的面,对张鲁说:"我爹没了,您就是我再生父母。要是您不嫌弃,我就认您当干爹!" 《典略》里记录了这段对话,当时在场的人都"愕然"——马超之前和韩遂称过"兄弟",后来又认韩遂当"义父",现在又认张鲁当"爹"。这哪是认亲?分明是拿"爹"当跳板。但换个角度想,在那个"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的乱世,马超要的只是一块立足之地。张鲁不给他兵权,他就只能用"认爹"换生存机会。 最讽刺的是,当他发现张鲁成不了气候,立刻带着部下投奔刘备。连《华阳国志》都吐槽:"超非纯臣,反复以求存耳。" 三、屠城杀降:不是"残暴",是威慑对手的政治手段 公元213年,马超联合羌人反攻陇上,围攻冀城。守将韦康是个老实人,见打不过,就开城投降。按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可马超进城后,第一件事就是砍了韦康的头,连带他手下一百多号文武官员全被处决。 《三国志·杨阜传》里写得触目惊心:"超尽杀韦康等,死者以千数。"更过分的是,他纵容手下的羌人士兵劫掠百姓,连老太太藏在瓦罐里的粮食都被抢光。当地士族姜叙的母亲气得破口大骂:"你这没良心的!你爹马腾当年要不是跟着朝廷,能落得个满门抄斩?现在你又杀我儿子,还有没有天理?" 四、卖友求荣:不是"阴险",是蜀汉集团的"潜规则" 马超投奔刘备后,最被唾弃的是"出卖彭羕"。 彭羕本是刘璋手下,被马超推荐给刘备,一开始很受重用。后来刘备把他外调到江阳当太守,彭羕心里不痛快,找马超吐槽:"刘备这老东西,就会装模作样!" 按说朋友吐槽两句,当"树洞"就算了,可马超转头就把这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当场大怒,把彭羕关进大牢,最后判了死刑。彭羕临死前骂:"马超,你这个卖友求荣的小人!" 这事看起来够阴险,但放在蜀汉集团里,其实是"职场生存法则"。刘备需要的是绝对忠诚的下属,马超作为"降将",本来就被核心层警惕。他要是替彭羕说话,只会让刘备觉得"这小子和自己不一条心"。所以,他选择"卖友",本质上是在自保。 所以这究竟是他的错,是时代的错? #三国演义# #马超# #马腾##彭羕##曹操# #刘备# #为什么说马超是不仁不义的人# #西凉军马超#

0 阅读:0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