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打不过英国,打不过法国,打不过德国,打不过俄国,打不过日本,打不过美国,打不过意大利。甚至还打不过葡萄牙,打不过荷兰,打不过比利时等小国。我们去看当时清朝政府的士兵和军队,就知道为什么和谁打都输,谁打清军能赢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清朝在近代历史中遭遇了一系列军事挫折,这些失败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差距,更是整个国家体制与军事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清军在与西方列强及日本的交战中屡战屡败,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深思。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军的总兵力规模达到80万之众,主要以八旗军和绿营军为主体。 然而这些部队的装备体系仍然停留在两个世纪前的水平,保持着冷热兵器混编的陈旧模式。 约一半士兵使用着老式的火绳枪和抬枪,这些武器不仅射程有限,每分钟只能发射1-2发子弹,而且在潮湿天气下经常无法正常击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火器都是手工制造,质量参差不齐,甚至经常发生炸膛事故。 其余士兵则仍然使用着传统的弓箭、长矛和大刀等冷兵器。 清军的火炮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部队中使用的大多是明清时期铸造的老旧火炮,其中不少还是明代遗留下来的文物。 这些火炮不仅射程近、精度差,而且由于缺乏维护,实战中经常出现故障。 1835年,清军将领关天培在测试新铸的40门大炮时,就有10门当场炸膛,另有5门出现严重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军已经装备了先进的燧发枪。 这种步枪不仅射程超过270米,每分钟能发射3发子弹,而且可靠性大大提高。 英军士兵还配备了刺刀,使得步枪在近战中也能发挥长矛的作用。 在火炮方面,英军的舰炮射程可达数公里,配备的开花弹具有更强的杀伤力。 这些武器优势使得英军往往能在清军火力范围外发起攻击。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军事技术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英法联军普遍装备了线膛步枪,射击精度和射程都有了显著提升。 而清军虽然通过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新式武器,但主力部队仍然使用着老式装备。 在1860年的八里桥战役中,清军骑兵挥舞着马刀和长矛向英法联军发起冲锋,结果在现代化的枪炮面前遭受毁灭性打击,伤亡极其惨重。 中法战争期间,清军通过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先进武器。 部分精锐部队装备了德制毛瑟步枪等新式枪械,在1885年的镇南关战役中,清军借助地形优势和正确的战术取得了一定战果。 老将冯子材指挥部队在大雾天气下与法军展开近战,以1650人伤亡的代价造成法军300人伤亡。 然而,这样的局部胜利并不能改变整体战局,清军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和指挥体系上仍然全面落后。 甲午战争将清军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彻底。 虽然清军部分部队装备了先进的连发步枪和克虏伯大炮,但在组织指挥、士兵训练和战术运用上都远不如日军。 在1894年的平壤战役中,清军在日军的第一轮炮火打击下就陷入混乱,很快全线溃败。 在随后的鸭绿江防御战中,装备精良的清军精锐部队也只坚持了三天就宣告崩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已经装备了更多新式武器。 汉阳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汉阳造"步枪,各地新军也配备了进口的毛瑟步枪和曼利夏步枪。 清军还储备了数千万发弹药。 然而在实际作战中,这些武器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有的因为部署不当,有的因为弹药供应不足,更多的是因为士兵缺乏训练和指挥失误。 在天津战役中,大量新式武器甚至未经使用就被敌军完整缴获。 纵观清朝后期的历次对外战争,可以看出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军事体系的落后。 世兵制使得军队缺乏战斗力,军事训练停留在形式主义,指挥系统僵化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腐败和落后,严重制约了军事现代化进程。 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说明,单纯的武器更新并不能带来军事实质的提升,必须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和制度创新。 主要信源:(趣历史网——清军能打得过人多的太平天国 为何就是打不过列强呢)
俄罗斯的错误绝不能再犯!中美对抗越是激烈,中国就越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如今美国频频
【6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