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子,就只是为了寻到丈夫的坟墓,女人在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你们的父亲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在远方默默守护着我们这个家。”每当孩子们问起父亲,李金花总是强忍眼眶中的泪水,用坚定的语气这样回答。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承载着一段跨越二十八载的漫长等待与执着寻觅的感人故事。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解放军某炮兵连副连长王发坤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他留给妻子的是一封遗书和800元抚恤金,还有2000元的债务。他在信中嘱咐妻子:“如果我不能回来,你就改嫁吧。但记得一定要把欠乡亲们的2000元钱还上。” 这个嘱托成为李金花一生的承诺。当时中国农村普遍贫困,2000元债务对一个失去劳动力的家庭是沉重负担。李金花婉拒了改嫁的建议,以一己之力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她将微薄的抚恤金悉数用于偿还债务,日复一日地喂猪、耕田、打零工,历经十一载艰辛,终于还清了所有欠款。 信息闭塞的年代,烈士安葬地的具体位置并不明确。李金花只知道丈夫葬在云南,却不知具体何处。每当儿子问起父亲,她总是用英雄来形容丈夫,用很远的地方来安慰孩子,独自承受着无法祭奠的煎熬。 2007年,在战友帮助下,李金花终于得知丈夫安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此时距王发坤牺牲已经过去28年。面对遥远的路途和拮据的家境,已年过花甲的李金花决定贷款2000元作为路费,带着两个儿子踏上了寻夫之路。这个数字与28年前丈夫欠下的债务数额相同,仿佛是一种命运的轮回。 历经长途跋涉,李金花带着两个孩子终于抵达屏边烈士陵园。当她的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墓碑,触碰到王发坤三个刻骨铭心的字迹时,二十八载的期盼与坚守在瞬间化作滚烫的泪珠,无声地滴落在青石板上。 后来有人问李金花:“值得吗?”她平静地回答:“他是为国牺牲的,我是他的妻子,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王发坤烈士的故事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8500多名牺牲军人的缩影。许多烈士家属都经历了类似的寻亲之路,他们的痛苦与坚守共同构成了那段历史的悲壮注脚。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国泰民安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用坚守铸就的丰碑。每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雄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个默默坚守的军属都值得被敬重。 信息来源: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梁三喜”后人:烈士精神在传承》 文|何夕 编辑|史叔
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
剑指天涯笑江湖
2025-09-04 12:20: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