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出现下半句!而写出

蕊蕊聊过去 2025-09-04 17:32:26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出现下半句!而写出这个旷世之句的宋代人,就是著名的大才子石延年! 提起唐诗,大家总想到李白杜甫那些大咖,可李贺这人有点特别。他生在唐代中期,那时候安史之乱刚过去没多久,国家虽说表面太平,可藩镇割据,朝廷控制力弱,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李贺家在河南福昌,本是唐皇室远支,可到他这辈,早没啥光环了。父亲李晋肃当过小官,早逝,留下母亲郑氏带着他和弟妹过日子。家里穷,但李贺从小爱读书,七岁就能写诗,十五岁名声就传到京城。 李贺的诗风奇诡,人称诗鬼。他写诗不走寻常路,总带点神秘色彩。像《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塞风光,将士保家卫国,气势磅礴。韩愈皇甫湜这些前辈读了,赞不绝口,韩愈还特意推荐他去考进士。可命运捉弄人,李贺父亲名晋肃,跟进士音近,礼部官员以此为由,说犯讳,不让考。这事搁谁身上都窝火,李贺上书申辩,朝廷不理。他只好当了个小官,奉礼郎,管些礼仪琐事,在京城待了三年,亲眼见官场腐败,权贵勾结,心里堵得慌。   公元813年,李贺因病从长安回洛阳途中,望着衰败景物,感慨王朝兴衰,写下《金铜仙人辞汉歌》。诗里借汉代铜仙人被移走的故事,叹世事无常。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天若动情,也会随悲伤衰老。整首诗表达他对国家衰落和个人失意的忧愤,影响巨大。唐代文人读了,都想续句,可几十年过去,没人能对出满意的下联。这句成了诗坛悬案。 李贺一生短促,只活到二十七岁,可他的诗留下了宝贵遗产。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三李,代表作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风格奔放,饱含不平。虽仕途不顺,他没放弃创作,用诗记录时代,启发后人。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这样的诗人体现出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精神。 转到宋朝,石延年登场。他生于公元994年,河南宋城人,字曼卿。家境一般,但才华横溢,早年屡试进士不中,后当过殿直太祝等小官,还知县通判过。石延年性格豪放,爱喝酒,诗风雄健。欧阳修这些文坛领袖都推崇他,说他的诗词意深美。仕途上,他也遇挫,像李贺一样,报国心切却屡遭阻挠。 据《蓼花州闲录》记载,石延年一次在宴会上,听到李贺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陷入沉思。他理解李贺的心情,因为自己也经历过落榜非议。酒酣之际,他对出“月如无恨月长圆”。意思是月若无恨,就能永圆。这下联词性声律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与上联融为一体。一出,四座惊叹,从此流传千古。 这对联不光是文学技巧高明,还反映古人的人生哲理。天有情则老,月无恨则圆,点出情感与永恒的辩证。两人隔代,却心境相通,都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体现我们民族文脉传承。李贺的诗影响宋代文人,石延年续句完善了经典,推动诗词发展。 在宋代,石延年诗集流传广,他的《寄尹师鲁》《筹笔驿》等作,格调高远。虽官小,他上书议政,体现文人风骨。公元1041年,他去世,年四十八。两人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挫折,要像他们一样,用文化力量贡献社会。   这事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不少典籍记录。像欧阳修在词里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表达离愁。孙洙在《何满子·秋怨》也用,叹人生波折。甚至到现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赋予新意,激励亿万人民为新中国奋斗。这体现了中华诗词的生命力,在不同时代闪光。 唐宋诗词是我们民族瑰宝。李贺那句悬了百年,石延年一续成绝唱。别小看这些诗句,它承载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发展。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