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我国GDP是美国70%,人口是他的四倍,为什么我们的内需没有美国那么旺盛了。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买房,能买车已经算是物质消费到顶了。 但在美国不花钱都不行,不管是车子坏在半路,还是家里屋顶漏了,或者马桶出毛病,这种事几乎每家每年都得来上几次。美国人的生活,就是在这些琐碎里不断掏腰包。 修车请师傅动辄上百美金,修个水管也不便宜,不少人为了省钱,只能咬牙自己上阵,周末时间用来维修家里的这些小毛病。 其实美国的服务类行业价格很高,结果大多数老百姓不是在商场逛街,而是操着工具在家“义务劳动”。 这一点放到中国就大不一样,普通人基本上大花销也就是买辆车,剩下的开支都不算大件。 城市住户大多住小区楼房,家里东西坏了,随时能找物业帮忙,收费不会太离谱。买新东西也容易,维修服务到位,价格也公道。 平日里,中国人更倾向于在外聚餐、旅游或者给孩子补习,消费花在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上,买车几乎就是物质层面的“顶配”,日子虽然过得不差,可在大件消费以外,很少有必须扎堆花钱的东西。 而美国内需能冲得这么猛,还因为有不少强制性消费撑着,如金融、医疗、保险这些领域占了大块。一次医疗动辄几百上千刀,法律服务、各种保险平时用不着却也必须有。 反过来看中国,大伙更舍得在衣食住行和兴趣爱好上下血本,医疗和金融支出压力没那么大,钱花得更有“实在感”,而且每一笔消费都能看到回报。 其实中国的消费市场既大又活跃,只不过自家厂商已经把市场各个环节都堵得严严实实,本地啥都能造,留给外资的机会不多。 出口当然也多,可要消化这巨量产能,还得盯着美国那头。美国既有市场份额,又不愿意做太多苦活累活,四亿多人靠进口把各国商品都买了个遍,对全球来说,这就是个天然“抽水机”。 工厂在中国,产品出海美国,钱再通过国债等方式回流美国,这种经济循环其实让美国成了全球消费舞台的“买单人”。 美国能这么玩,靠的是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印钞就能买全球好东西,消费大于生产,而各国从美国赚到的钱,又大多绕回去当作美国的“欠条”。 这样一来,美国动一动消费,世界都得跟着起伏。中国这边虽然市场庞大,但自己把控住了大部分产业,外来的蛋糕不容易分,想靠内需“爆表”,还得靠需求创新和服务升级,进口市场带来的刺激到头来也有限。 所以虽然中国的GDP数据看起来已经很高,人口也远超美国,但从日常消费的现状来看,老百姓没被生活里的“硬性开销”逼着使劲掏腰包,大件花销多是一次性的,日常花钱各花各的,没有美国那种持续不断的大消费。
783亿美元!美国贸易逆差扩大!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国? 这数字听着就
【8评论】【21点赞】
菱形方块
如果老百姓年收入同一在三万美金,折合人民币20万,消费旺不旺?就算10万,也能让经济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