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一女子花5000元买了辆电动车,充满电后就放车库了,结果一个月后去骑时

夜色温柔的相伴 2025-09-05 12:09:23

浙江杭州,一女子花5000元买了辆电动车,充满电后就放车库了,结果一个月后去骑时,却发现车无法启动了,当商家看过后表示需要换个电池,费用是650元,还不保修,而理由竟是电池“饿死了”!网友:那跑外卖的,岂不是要把电池累死了。 杭州陆女士去年9月买的小牛电动车,还在一年保修期里呢,就因为在车库里放了一个月没骑,彻底罢工了。钥匙失灵,充电器插上也没半点反应,完全成了一块“铁疙瘩”。 拉到店里一检查,师傅给出的诊断是电池“饿死”了,需要换新,费用六百五。陆女士当场就懵了,保修期内的东西,怎么还要自己掏钱,商家却振振有词,说这属于深度亏电,是人为使用不当,厂家规定不保修。 这“电池饿死”听起来玄乎,其实在技术上确实存在。商家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人一个月不吃饭,那肯定会出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车上的GPS这类智能模块,即便在关机状态下,尤其是在信号不好的地下车库,也会持续消耗主电池的电量。 也就是说,你以为充满了电就万事大吉,其实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正悄悄地“掉血”。这事儿并非一家独有,记者去查了查,发现这几乎是行业惯例。别家品牌也有类似条款,有的写明超过15天或20天不充电导致的问题,就不管了。 一个消费者很难想到的技术细节,就这么成了商家拒绝保修的“铁壁”。这道技术壁垒,普通人确实很难逾越。 更麻烦的还在后头。商家说,他们有“双保险”提醒。卖车的时候会口头告知要勤充电,而且车子的APP在电量过低时,会自动给车主手机发警报。 陆女士一口咬定,自己手机里翻了个底朝天,也从没收到过任何低电量提醒。这就让事情变得微妙起来,争议点从“该不该保”变成了“到底提没提醒”。这种单向的通知,在保障用户知情权上,显得太脆弱了。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修期内产品出了问题,商家理应负责。想把“电池饿死”当成免责条款,也不是不行,但法律给商家戴上了三道“紧箍咒”。 首先,你得证明在三包凭证上用特别显眼的方式写清楚了保养要求和后果。其次,你得拿出证据,比如后台记录,证明你确实成功地给用户发了提醒。最后,还得保证电池本身没有加速亏电之类的设计缺陷。 这三点,商家必须全部举证。就陆女士这事来看,既然她没收到提醒,如果商家拿不出铁证,那法律的天平很可能就要倾向消费者这边了。目前双方还在协商,如果谈不拢,陆女士也准备通过其他途径继续维权。 陆女士的这场遭遇,是智能时代里技术复杂性和消费权益保障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所有智能产品的厂商,别光想着把责任用一行小字或一个可能被忽略的APP通知就推得一干二净。 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把晦涩的技术术语翻译成普通人能懂的大白话,才是避免这种“罗生门”一再上演的根本。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1
夜色温柔的相伴

夜色温柔的相伴

夜色温柔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