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个打一个。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26国承诺在俄乌停火后向乌克兰派遣“保障部队”,俄罗斯总统普京立即警告:任何外国军队进入乌克兰都将成为合法打击目标。 马克龙在巴黎主持的“志愿联盟”会议上高调宣布,26个国家承诺在俄乌达成停火或和平协议后,向乌克兰部署陆、海、空三军保障部队,强调这些部队“不进入前线”,仅承担后勤、培训、排雷等任务。 但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直接划出红线:任何外国军队出现在乌克兰境内,无论是否作战,均视为俄军合法打击目标。 这种表态并非空洞威胁,而是基于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长期警惕,乌克兰危机本质是俄罗斯与西方地缘安全矛盾的爆发。 尽管马克龙高呼“欧洲团结”,但26国行动背后隐藏着深刻分歧。 德国仅愿派遣200名军事顾问负责装备培训,英国选择海上介入(3艘护卫舰),法国虽承诺1200名地面人员但限定部署于西部利沃夫(靠近欧盟边境)。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需议会批准,波兰明确拒绝派兵。 美国态度暧昧,特朗普政府声称支持但仅承诺“空中力量与情报支援”,实则希望欧洲承担主要责任。 这种“表面团结”暴露了欧洲的战略焦虑:既想通过军事存在压制俄罗斯,又担心直接冲突引发不可控后果。 泽连斯基虽欢迎26国承诺,但拒绝普京“赴莫斯科谈判”的提议,坚持选择中立国作为会谈地点。 乌方要求北约式集体安全保障,但现实是乌克兰已部分丧失战略自主权。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控制军援,欧盟通过资金左右经济政策。 西方试图以“安全保障”名义长期控制乌克兰,而俄罗斯绝不容忍北约势力逼近边境。乌克兰成为大国角力的战场,其命运早已超出自身掌控。 西方炒作“中国可能派兵”时,外交部火速辟谣,强调“不军事介入、不派兵”的一贯立场。中国选择提供人道主义物资(食品、药品、发电机)并通过外交渠道推动和谈,而非卷入军事对抗。 这种中立姿态源于对国际政治的清醒认知:若支持乌克兰则损害中俄战略协作,若倾向俄罗斯则遭西方舆论围剿。 更重要的是,中国深知乌克兰危机本质是美俄博弈,深度介入只会成为“替罪羊”。 当前局势与1980年代阿富汗战争有相似之处,大国通过代理人战争消耗对手,但最终均需回到谈判桌。 不同在于,俄罗斯拥有核威慑与能源筹码,西方则面临内部分裂与战略疲劳。 短期看,26国派兵更多是政治象征,实际部署需满足“停火后”条件,而俄乌何时停火仍是未知数。 长期而言,唯有平衡各方安全关切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包括乌克兰中立地位、俄罗斯安全保障、西方停止东扩承诺。 普京的“来一个打一个”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基于俄军战场优势。 乌军满编率仅47%-48%,后方经济遭重创,而俄罗斯通过与中国、朝鲜合作缓解压力。 西方试图以“保障部队”施压,但缺乏统一指挥与财力支持,欧盟已援助1956亿美元,美国国内反战 呼声高涨。 最终胜负取决于实力而非口号,俄罗斯握有战场主动权,西方依赖外交表演,乌克兰则成为最大牺牲品。 参考信源: 2025-09-06 02:28·央视新闻——《欧洲国家讨论向乌派兵 普京:在乌外军将成合法打击目标》
印尼总统访华12个小时,中国不会让他白跑一趟,临走前大礼送上连夜赶到北京观看阅
【8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