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陛下怎么还为他身着孝衣呢?”刘禅看了奏折后,立即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叹服的处理。 回到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李邈作为丞相参军随行。前期打得顺风顺水,结果马谡在街亭掉了链子,导致整个战局崩盘。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李邈又跳出来了。他引经据典,说秦穆公赦免孟明,称霸西戎;楚成王杀了子玉,两代不振,劝诸葛亮刀下留人。 他的话有道理吗?有。但完全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环境。 那时候刘备刚死,蜀汉内部暗流涌动。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各方势力都在盯着诸葛亮。你诸葛亮不是标榜“开诚心,布公道”吗?现在你最器重的学生、你重点培养的接班人马谡犯了死罪,看你怎么“公道”?杀马谡,不仅仅是执行军法,更是诸葛亮向所有政治对手表明自己执法如山、绝不徇私的政治表态。这个节骨眼上,谁都保不住马谡,诸葛亮自己也不行。 李邈的谏言,在诸葛亮看来,就是典型的书生之见,完全不懂政治。沟通起来太费劲,诸葛亮干脆把他打发回了成都。李邈的第二次政治生涯,又这么不咸不淡地结束了。 被两次“流放”,李邈心里对诸葛亮的怨恨,恐怕已经积攒到了极点。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报复的机会。 公元234年,这个机会来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消息传回成都,举国悲恸。后主刘禅更是身穿重孝,为这位情同父子的相父举哀。 就在这个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刻,李邈觉得自己的高光时刻到了。他精心写了一篇奏疏,递给了刘禅。内容嘛,就是我们开头说的那样,大概意思就是: “陛下,诸葛亮这个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他手握重兵,常年在外,我早就为国家捏一把汗了。现在他总算死了,这下我们宗族社稷安全了,边境也消停了,全国人民都该放鞭炮庆祝才对!您怎么还哭哭啼啼地给他戴孝呢?” 这话够狠吧?简直是把所有猜忌诸葛亮的话,都替刘禅说了出来。在李邈看来,这绝对是一次完美的政治投机。他赌刘禅早就对诸葛亮心怀不满,自己这封奏疏,正好能挠到皇帝的痒处,从此平步青云不是梦。 然而,他把刘禅想得太简单了。 刘禅看完奏疏,史书记载,“后主大怒,下狱诛之”。刘禅的反应不是犹豫,不是权衡,而是雷霆震怒,直接把李邈关进大牢,然后杀了。 这个处理,让所有人都叹服。为什么? 首先,我们得知道,刘禅这个人,虽然被后世黑得不成样子,叫他“扶不起的阿斗”,但他当皇帝有个特点,就是仁厚,不爱杀大臣。纵观他执政的四十一年,除了政治斗争中必须死的(比如杨仪魏延内斗),他亲下命令杀的,有明确记载的就两个人。一个就是这位狂喷诸葛亮的李邈;另一个叫刘琰,这哥们怀疑自己老婆跟刘禅有染,还到处嚷嚷,为了皇室声誉,刘禅不得不杀他。 能让这么一个老好人皇帝动杀心,可见李邈的话是真真切切地戳到了刘禅的逆鳞。 有人可能会说,刘禅这是在演戏。毕竟诸葛亮刚死,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刘禅就算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也得做做样子,杀了李邈是为安抚百官。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看看后续。如果刘禅真的恨诸葛亮,他会在诸葛亮死后做什么?答案可以参考明朝的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不到两年,万历就下令抄家,把张居正的功劳全盘否定,家人流放,长子被逼自杀。这才是皇帝对权臣的真实清算。 可刘禅呢?我们看看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权力格局:接任者蒋琬,是诸葛亮指定的。蒋琬之后是费祎,也是诸葛亮安排的。董允、姜维,哪个不是诸葛亮最信任的铁杆?诸葛亮死后将近二十年里,蜀汉的军政核心,依然牢牢掌握在“后诸葛亮”时代的人物手中。如果刘禅真想夺权,这会是最好的时机,但他没有。他选择了继续信任相父留下的人和制度。 再看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十七岁就娶了公主,一路高升,年纪轻轻就官至卫将军,与董厥共同执掌朝政。刘禅对诸葛瞻的培养和重用,哪里有半点对权臣后代的猜忌和打压?分明就是当成自家的子侄在栽培。 所以,回过头再看刘禅杀李邈这件事,那份“大怒”,根本不是装出来的。那是一个晚辈,在听到有人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自己最尊敬的长辈和导师时,最本能的愤怒。在刘禅心中,诸葛亮是“相父”,是国家的擎天之柱,绝不容许任何人玷污。 李邈的悲剧,在于他自作聪明,把复杂的君臣关系、父子情感,简单地理解为权力斗争。他以为自己洞悉了帝王心术,实际上,他连最基本的人心向背都没看懂。他的死,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也从反面最有力地证明了诸葛亮与刘禅之间那份超越君臣的深厚信任。
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
趣史小研究
2025-09-08 17:34:24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