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20年后还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二维码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放弃索取专利费,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 一个黑白方块的小发明,1994年从日本汽车厂走出来,本以为就是个临时工具,谁知二十年后,它在中国火成这样,改变了亿万人的支付和生活。发明人原昌宏觉得太简单,不收专利费,还预言它快过时了。可中国开发者早注册优化,玩出新花样。要是真收钱,中国每年得掏50亿,这技术漂流史,藏着多少意外转折? 上世纪90年代,丰田汽车零部件多得数不清,每件东西都要标产地、批次、规格啥的。电装公司是丰田供应商,用条形码记录信息,可那玩意儿容量小,只能存20来个字符,塞不下复杂数据。工程师原昌宏在公司干活,看出问题,就带队搞研究。1994年,他们弄出二维码,能存4296个字符,比条形码强太多。公司试用后,确认管用,就对外公布。 原昌宏发明这东西,没当回事儿。觉得技术简单,早晚被更新换代,就没申请个人专利。公司电装虽有相关专利权,却决定免费开放,不收许可费。这么一放,谁都能用,全球推广快了。原昌宏继续干其他工程,没多想名利。 时间一晃,到了2014年。原昌宏接受媒体采访,说二维码就是过渡产品,最多再撑十年,射频识别技术会取代它。那会儿,二维码已经在世界各地用开,尤其中国,早被本土工程师注册改进版本,融入本地需求。 中国接触二维码,是2000年代初的事儿。工程师王越2002年创办公司,专注二维码应用。2005年,他在日本名古屋一家医院看到,用二维码管病人信息,扫一下就出记录,觉得这技术在中国有前途。回国后,王越推这个事儿。那时国内互联网刚起步,网民一亿多,智能手机不普及,二维码没人理会。 王越他们没停步,在小圈子试用。走访工厂,演示怎么标物流标签。2011年,支付宝推出二维码支付试点,用户出示码,商户扫一下,钱就到账。次年,智能手机销量爆棚,中国手机网民超4亿。银河传媒和运营商在北京超市搞试点,顾客扫码查商品来源,慢慢有人注意。 2013年,微信加了“扫一扫”功能。腾讯用户多,扫码能加好友、转钱、点餐,一下子火了。微博也跟上,嵌入扫码链接。几年下来,二维码在中国到处是。菜市场摊位贴二维码,扫了付钱;共享单车扫码骑;饭店扫码点菜;工厂扫码查设备记录。还帮商家防假币,省事儿多了。 二维码在中国这么普及,靠的是本土优化。中国开发者注册专利,调整算法,支持中文,适应低光扫描。融入移动支付,2016年交易额超万亿。支付宝、微信主导市场,推动无现金社会。农村也用上,农民扫码卖货,消费者查农产品质量。这不光方便,还拉动数字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原昌宏当年不收专利费,看似随意,却让技术免费流传。中国省下大笔钱,据估算,要是收许可,每年得给日本至少50亿。这钱够建好几条地铁线。开放共享,促进全球创新,中国抓住机会,把二维码从工业工具变成生活必需品。展现出我们适应力和创新劲头。 二维码现在还是主力军,虽有新技术冒头,但它地位稳。原昌宏低估了它的寿命,中国用事实证明,简单技术也能大放光彩。这事提醒大家,技术发展靠开放合作,不设壁垒,大家都受益。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吃自己以前不爱吃的东西了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