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血铸的共和丰碑 公元1912年1月,金陵城寒风凛冽。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未满一月,张勋的辫子军已如黑云压城,在袁世凯授意下沿津浦线直扑南京。新生的共和国危在旦夕。一纸急令从总统府发出——七千粤军星夜驰援**,这支由广东革命党人组成的铁军,以血肉之躯筑成共和国的第一道防线。 他们渡长江、克滁州、血战固镇、宿州,最终在徐州城下击溃清军。子弹击穿了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最后一页:两个月后,紫禁城里的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而61位粤军将士永远倒在了凯旋之前。 1912年3月,莫愁湖南岸新冢初立。孙中山亲题“建国成仁”四字如血如火,黄兴撰写的碑文铭刻功勋。墓园内61座坟茔平列,每块石碑都镌刻着一个曾鲜活的名字。六角铅顶亭静立其间,见证民国第一缕晨曦。 抗战烽火中墓园首遭劫难,至1947年已成“饲鸭之场”。国民政府重修时,将分散墓冢合葬,并增葬一位特殊英烈——炸弹营营长周达。这位华侨青年未及出征,便在试制弹药时殉国。62这个数字,从此凝固了粤军的集体肖像。 特殊年代墓园再罹浩劫。直到1979年,在邓颖超、廖承志等革命先辈的直接关怀下,墓碑第三次矗立。三毁三建,恰似近代中国艰难重生的缩影。 如今我们看到的377平方米墓园,是建筑与历史的双重纪念碑: 花岗岩砌筑的半球形墓冢(直径4米/高2.6米)如倒扣的巨钟,为1912年鸣响世纪警钟 30米弧形屏墙如张开的臂膀,将62位英灵拥入莫愁湖的烟波 。碑塔正面孙中山手书笔锋如刀,背面黄兴碑文238字铭刻北伐壮歌。墓前石狮守望百年,爪下踩着断裂的铁链——挣脱枷锁,正是他们赴死的意义。 当我的镜头抚摸过碑文,我们触碰的不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滚烫的初心。 从1912到2025,莫愁湖畔的樱花开了113次。当游船载着欢笑掠过湖面,少有人知西岸的62座墓碑正以永恒的年轻,守望着他们用命换来的盛世。 这里不仅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认定),更是一座活着的启蒙教科书——关于自由的价值,关于牺牲的重量,关于一个民族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姿势。每一次对墓碑的凝视,都是对“共和国从何处来”的深沉叩问。花岗岩沉默, 而石头里的呐喊, 早已震碎了一个时代。
粤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血铸的共和丰碑 公元1912年1月,金陵城寒风凛冽。孙
访古金陵益明
2025-09-09 15:39:5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