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将外国雇佣兵当俄军,激战两天才醒悟,俄军简直不敢相信 本来就在战场上落入下风的乌军,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闹出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国际大乌龙。 最近在乌克兰苏梅州的萨德基村附近,乌克兰军队和一支哥伦比亚雇佣兵连队打得不可开交,双方激战整整两天,动用炮火和无人机互相猛攻,死伤惨重。 直到上级传来消息,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对方是友军,不是俄军。这场荒唐的“自相残杀”让目睹全过程的俄军侦察兵都直呼不敢相信,甚至以为是在看乌军的联合演习,后来才发现是误击闹剧。 这事听起来离谱,却真实发生了 当时,哥伦比亚雇佣兵在森林里发现一支部队正在构筑工事,以为是俄军,就抢先发动攻击。 没想到对方是乌克兰第80空中突击队,因为装备俄式武器、战术动作相似,被误认成敌军。 乌军遭到突袭后也慌了神,以为碰上俄军精锐,全力反击。双方语言不通,电台频道不匹配,哥伦比亚人用西班牙语喊话,乌军根本听不懂。 更好笑的是,乌军发现对方使用美制M4步枪,反而更坚信是“俄军特种部队”,打得更凶了。炮火无人机全上,整整两天才被上级叫停,但伤亡已无法挽回。 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真不是滋味。战争本就残酷,但友军互殴简直是往伤口上撒盐。 乌军指挥混乱、通讯失灵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却一再上演这种悲剧。 从去年到现在,误击事件多得数不过来:炮兵炸错友军集结点、海马斯火箭炮轰自家机步旅,甚至战机被己方击落。这次又因为外国雇佣兵和本土部队缺乏磨合,闹出更大笑话。 这些哥伦比亚雇佣兵死亡率高达10%-12%,每十个人就有一个回不去,如今没死在敌人手里,反而倒在自己人枪下,真是憋屈又无奈。 乌军为什么这么依赖外国雇佣兵?说到底是兵力打光了。 长期消耗战让乌克兰本土兵源枯竭,适龄男性伤亡惨重,只能到处征召甚至拉壮丁。为了填坑,基辅当局招募大量外籍士兵,哥伦比亚、波兰、格鲁吉亚人都有,总人数估计几千上万。 但这些雇佣兵训练标准、语言、战术全和乌军不一样,凑在一起就像火锅炖大杂烩,看着热闹,实际各自为战。 哥伦比亚人擅长丛林游击,乌军惯用城市巷战,双方连共同训练都没有,上了战场根本配合不起来。 指挥链条断裂,情报共享靠肉眼,这种拼凑式军队怎能不出乱子?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乌龙背后是信任体系的崩塌。 士兵们不再敢相信友军,生怕下一秒被自己人炮火覆盖。 雇佣兵为钱而战,忠诚度本就有限,一旦战局不利容易溃逃。 乌军去年在巴赫穆特就吃过亏,雇佣兵集体弃阵导致防线崩溃。如今误击频发,士气只会雪上加霜。 俄军趁机宣传,嘲笑乌军连自己人都管不好,还谈什么打仗。 其实俄军自己也闹过误伤,但像乌军这样大规模、高频次的“自残”,实在罕见。 这场冲突打到现在,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成了资源与耐力的消耗战。 乌克兰西方援助缩减,本土兵力见底,只能靠外国佣兵硬撑。但管理跟不上,协调一团糟,反而加速战斗力流失。 俄军以逸待劳,甚至不用开枪,就能看对手内耗。哥伦比亚政府已呼吁制止公民赴乌参战,国际社会也对乌克兰批评增多。 若继续这样下去,盟友支持可能进一步下降,乌军处境只会更艰难。 总结来说,苏梅州的误击事件不是偶然,是系统性混乱的爆发。 它暴露了乌军指挥体系的脆弱、对外籍佣兵的过度依赖,以及现代战争中协同作战的致命短板。战争无情,但决策失误带来的连锁灾难更值得反思。 当士兵的生命成为赌注,任何冒险行动都该慎之又慎。 希望乌克兰能从这场闹剧中吸取教训,尽快整顿指挥和通讯机制,避免更多无谓牺牲。 毕竟,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占领多少土地,而在于如何守护好每一个生命。 参考资料:乌军将外国雇佣兵当俄军,激战两天才醒悟,俄军简直不敢相信——网易新闻
说实话,今天看到这个新闻,我后背有点发凉。不是因为俄军又拿下了哪个小村子,那
【126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