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

悠然话史 2025-09-12 10:26:18

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政府信了,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结果,一场空无一物的梦,把整个立陶宛带进了死胡同。   2025年,如今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街头,提起四年前那场“芯片工厂梦”,不少民众仍难掩失望:“我们以为能等来高薪工作,结果什么都没有,政府还把与中国的好关系搞砸了。” 这场空欢喜,让立陶宛从盲目期待跌入现实困境,也让其不得不正视当初错误选择的代价。   时间拨回四年前,立陶宛民众的期待并非毫无缘由。2020年前后,台湾方面突然向立陶宛抛出“重磅合作计划”,高调承诺将联合美国企业,五年内在立陶宛投资建设五座芯片工厂。 当时的宣传极具诱惑力:不仅能带来数万个月薪超2000欧元的高薪岗位(立陶宛平均月薪约1500欧元),还将带动半导体上下游产业落地,每年为立陶宛增加数十亿欧元税收。 对于这个人口仅280多万、经济依赖农产品出口和传统制造业的欧洲小国而言,这样的“机遇”堪称“雪中送炭”。   当地媒体迅速跟进,《立陶宛晨报》连续一周推出“芯片改变国家”系列报道,配图是设想中的现代化工厂与工人笑脸; 政府更是趁热打铁,时任经济部长公开表示“这是立陶宛加入欧盟后最大的投资项目”,还组织企业代表与台湾方面视频对接,甚至承诺为工厂建设提供土地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 普通民众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社交媒体上,“我要去芯片厂工作”成了热门话题,不少年轻人开始自学半导体相关知识,期待着“家门口的好工作”。   然而,这场看似美好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存在致命漏洞。中国外交部曾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向立陶宛提醒: 台湾是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不具备与他国开展官方合作的资格,其承诺缺乏合法基础与兑现能力; 芯片产业需要巨额资金、顶尖技术与完整供应链支撑,台湾地区自身芯片产能集中在代工领域,且受美国技术限制,根本无力在海外独立建设五座工厂。 但立陶宛政府却将这些善意提醒视作“外交施压”,反而在2021年公然宣布设立所谓“驻台湾代表处”,彻底违背中立方建交公报精神,也为后续的困境埋下伏笔。   承诺的落空来得比预期更快。 2022年,距离“合作计划”宣布已过去一年,芯片工厂仍无任何实质性进展。 立陶宛经济部多次致函台湾方面询问,得到的答复从“资金正在筹措”变成“技术方案需调整”,最后干脆以“全球芯片供应链紧张”为由拖延。 2023年,台湾方面更是悄悄撤回了驻立陶宛的“项目联络人”,这场轰轰烈烈的“芯片梦”彻底沦为泡影。 与此同时,立陶宛的经济困境开始显现: 由于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中国采取正当反制措施,立陶宛的乳制品、肉类等优势产品失去中国市场,2022年双边贸易额较2020年下降近60%; 原本计划引入的中资新能源项目也纷纷搁置,失业率较四年前上升1.2个百分点。   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爆发。2023年下半年,维尔纽斯曾爆发小规模抗议活动,民众举着“我们需要工作,不是谎言”的标语,要求政府解释“芯片计划”的失败原因。 面对质疑,立陶宛政府不得不承认“当初对合作前景判断过于乐观”,甚至有官员私下表示“被台湾方面误导了”。 更让立陶宛尴尬的是,其试图寻求美国支持时,美国仅口头承诺“加强合作”,却未提供任何实质性援助——所谓的“盟友支持”,同样是镜花水月。   如今,立陶宛终于开始正视错误。 2024年以来,立陶宛官方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重视中国的核心利益”,并通过第三方渠道向中国传递改善关系的意愿。 但修复关系并非易事,中国始终明确:只有立陶宛切实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停止与“台独”势力勾连,才能为中立方关系改善创造条件。 对于立陶宛民众而言,那场“芯片梦”的教训刻骨铭心: 盲目追随外部势力、挑战国际法基本原则,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利益;而与中国这样的大国保持友好合作,才是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正确选择。   这场持续四年的风波,不仅是立陶宛的一次深刻教训,也为国际社会敲响警钟: 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国际共识,任何试图分裂中国、与“台独”势力勾连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任何国家都不应低估中国的意志与能力。 参考资料:台海网2025-04-08——立陶宛议长质疑“对台合作”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2
2025-09-12 13:07

脑塞大想通脑血栓了?晚了!死路一条!!!

猜你喜欢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