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这次不再喊“合作共赢”,关税一加再加,压得中美商贸关系喘不过气来。从春季开始,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0%以上的关税,中方随即反制。双方轮番加码,搞得贸易环境持续紧张。可美国本以为这样能让中国服软,结果没想到,自己反而成了最先吃苦头的那个。 粗暴的关税战表面是商品涨价、出口减少,背后却牵动着整个供应链和金融市场。 美国港口进货量直线下滑,不少进口商和物流企业直接感受到压力,尤其是零售业,像沃尔玛、塔吉特这些巨头都发出警告:再这样下去,货架迟早要空。 消费者成为最终的买单人, everyday blue jeans、家用电器这些生活必需品全被带动涨价,美国老百姓去年到今年买日常用品的感受越来越明显。 高关税下,一些中小公司撑不住,开始裁员,经济增长亮起了红灯。 美国政府想利用高关税逼中国让步,带动制造业回流,但效果没有预期那样理想。 很多企业要么转移供应链,要么干脆关停产品线,不光就业没增加,反而通胀压力更大,美国本土市场自己先受冲击。 宏观经济像走钢丝一样紧绷,美国的投资人、商业大佬开始坐不住,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就直言,现在看着好像只是贸易摩擦,但其实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秩序才是更深层的隐患。 特别是在美国大量发债的情况下,如果外资对美元失去信心,结果会比现在的贸易风波糟糕很多。 与美方的焦虑相比,这一轮贸易战中国显得格外冷静,中国官方的表态很明确,贸易谈判的门一直开着,但必须是在平等基础上。 这一态度很坚决,没有丝毫急于让步的意思,很多出口企业也在积极转型,把订单转向东南亚、中东和欧洲市场,同时加大内销和本地仓储布局,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就算短期出口下滑,中国国内还有政策和资本手段稳住大盘。 中国这边的声音很统一:想重新坐回谈判桌,美国要先拿出诚意,过去多次交手已经证明,中国不是靠威胁或者压力就能妥协的对象。 其实大家都明白,谁率先服软,谁就会在两国博弈中失去主动权,现在中国的经贸结构比几年前更完善,各行业不断升级,自己能稳住基本盘,对外部冲击也就没那么怕了。 美国国内的压力却不断发酵,除了企业主施压,金融市场也警报不断。 美债利率持续走高,财政部筹钱越来越难,资本开始转向黄金等避险资产。 有经济学家表示,再这样下去,美国通胀会持续高企,经济增速堪忧。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下调了美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而且还对财政和债务风险发出警告,一旦全球市场丧失对美元的信心,美国的国际主导地位就会受到严重挑战。 再联系近两年去美元化的趋势,不光是新兴市场国家,欧洲、亚洲主流经济体也主动和中国用本币结算。 美国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正在经历巨大裂变,假如美国不得不持续加息、扩大发债,自身压力会越来越大,指望“关税牌”让对手就范,只能是事与愿违。 中美贸易战虽然没有赢家,但主动权似乎更偏向能够熬得住、敢于静下心调整的那一方。 如今的局势,对比谁的底气更足,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有更大话语权。 美国商界虽然不断发声,希望中国“再救他们一次”,可中国这回并不着急出手。 在关系没有平等基础、原则问题没解决前,任何妥协都是短暂的,也是治标不治本,现在谁先松口,谁就承担最大风险,剩下的就让时间慢慢给出答案。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美国这次果然出狠手了,当鲍威尔暗示开始降息,就说明我们和美国的博弈已经进入最后决
【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