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实现了“蔬菜自由”?直到看到外国博主的反应,我才意识到这竟然是“顶级特权”。 日本超市的货架上,胡萝卜被切成三段,装在透明盒子里售卖。 每一段都标着价格,加起来能买上半颗白菜。 韩国主妇们一到做泡菜的季节就犯愁,本土白菜不够用,九成得从山东平度进口,价格还得涨上三成。 这些在国外稀松平常的事,在国内却显得格外不同。 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摊主挥着刀把胡萝卜切成段,称重时还会多塞半根,笑着说“凑个整”。 货架上的白菜带着泥土,论颗卖,一颗的价格够买日本超市里两段胡萝卜。 有个去过纽约的留学生说,当地华人超市的上海青要3美元一把,放了两天还不新鲜,而国内菜市场的上海青论斤称,新鲜得能掐出水,价格还不到纽约的十分之一。 这样的差距,不由的令人想起早些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方,冬天的菜市场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南方稍好,但遇上台风天,菜价能翻好几倍,普通人家只能少买几顿蔬菜,把省下来的钱留着买肉。 改变是从1988年开始的。 国家启动了“菜篮子工程”,没什么复杂的目标,就是想让老百姓随时能买到新鲜蔬菜。 先是花了五年时间,在全国建了8万个农贸市场和2000多个批发市场,让蔬菜能从地里顺畅地运到市场。 接着搞起了种植基地,山东寿光的大棚解决了北方冬天吃菜难的问题,黄瓜、西红柿在冬天也能新鲜上市。 甘肃兰州的高原夏菜夏天往南方运,让南方人在酷暑也能吃到清爽的蔬菜。 1996年,农业部做了件挺超前的事,把全国主要市场的蔬菜价格联网。 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菜农却能通过这个网络知道哪里需要什么菜,不用再担心种出来卖不掉。 咱们国家的气候也帮了不少忙。 从海南的热带到东北的温带,跨度特别大,各种蔬菜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 冬天,海南的辣椒通过冷链车运到东北,半个月就能端上东北人的餐桌。 新疆的番茄品质好,做成番茄酱能卖到全国各地,酸甜味里带着阳光的味道。 再看别的国家,欧洲冬天太冷,蔬菜只能靠大棚种,成本高得吓人,普通人家舍不得常吃。 非洲很多地方缺水,大片肥沃的土地就那么荒着,想种菜都没条件,当地人只能吃些容易保存的土豆、洋葱。 美洲人更愿意种玉米、大豆这些能机械化种植的作物,觉得种菜太费功夫,不划算,超市里的蔬菜种类少得可怜。 中国人好像天生就爱种菜。 古代丝绸之路的商队,除了带丝绸瓷器,总不忘夹带些蔬菜种子,把外面的新鲜作物带回来。 郑和下西洋时,船队里专门开辟出一块地试种新作物,把茄子、黄瓜的种植技术传到了沿途的岛屿。 现在去非洲援建的中国人,哪怕住的是简易宿舍,也会在阳台用塑料瓶种点小葱、辣椒,绿油油的一片在荒草里格外显眼。 东南亚的华人公寓楼,窗台上总摆着几个泡沫箱,里面种着空心菜、生菜,随吃随摘,新鲜得很。 人口多也是个重要原因。 国内城市人口密集,一个菜市场能服务几万人,菜农早上摘的菜,中午就能卖完,不用担心积压。 需求大了,自然就形成了专门的种植区。 江苏邳州的大蒜,全国一半的菜市场都能见到,味道辛辣够劲。 云南元谋的蔬菜,能出口到十几个国家,赚回不少外汇,让外国人也尝尝中国蔬菜的味道。 这种大规模种植能降低成本,蔬菜价格自然就便宜,普通人家也能常吃。 欧美国家人口少,一个小镇就几千人,种多了卖不掉,只能少种几种,价格也就降不下来。 可咱们呢?光是豆类,就有豇豆、菜豆、豌豆、蚕豆,还有荷兰豆、四季豆,很多都是以前没见过的,做法也多,炒着吃、煮着吃都美味。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蔬菜从地里到菜市场,中间环节太多,损耗能达到三成,挺浪费的。 有些偏远地区的蔬菜,因为交通不方便,还卖不上价,农民辛苦种出来却赚不到多少钱,让人着急。 要是能把物流再理顺点,让农民多赚点,消费者少花点,就更完美了。 说到底,能天天吃上新鲜又便宜的蔬菜,不是件容易事。 是政策一点点推进,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是物流车一趟趟跑出来的。 这种在咱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搁在全世界,还真算稀罕。 难怪外国博主会惊叹,这确实是咱们独有的福气。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实现了“蔬菜自由”?直到看到外国博主的反应,我才意识到这竟
语蓉聊武器
2025-09-12 10:37:51
0
阅读:113
无聊来逛逛
广西农村70年代人,小时候勉强吃饱不过青菜不缺就是品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