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9年没养好娃,练瑜伽后突然醒了

一名佛系瑜伽人 2025-09-12 15:08:13
9年前娃刚落地,因为孩子频繁生病于是一头扎进去:泡中医育儿群、跟着一位还不错的中医啃《伤寒论》《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记满3本食疗方,儿推…… 可结果呢?娃还是感冒,生病、尿床,我熬得气血虚,焦虑到白发、掉头发,半夜翻着笔记想:为啥学了这么多,我既没护好娃,连自己都垮了?甚至偷偷怀疑:我是不是个特别差的妈妈? 后来实在撑不住,索性把中医笔记锁进抽屉——每天拽着娃去楼下散步、去爬山、上瑜伽课。 神奇的是,当我不再盯着“舌苔白不白”,不再纠结吃什么对娃好,而是专注感受瑜伽时呼吸的起伏、爬山时风蹭过脸颊的感觉。 家里氛围居然变了:娃生病少了了,我失眠好了,精力开始好了,连之前纠结的“这不能吃那不能做”,突然都不是事儿了。 直到刷到李辛老师的《儿童健康讲记》,我才像被敲醒:原来我之前的担心,根本是对娃的“隐形诅咒”!生病本就是常态,不是要跟它死磕,而是学会“陪病同行”;更重要的是,妈妈自己“神定”了,娃的病就好一半了。 去年刷到李辛老师公众号,更是被戳中:第一次见中医老师把运动当“开方子”,说“运动是最好的流通药,睡觉是最好的补药”——这和我练瑜伽的感受太像了!之前总听人说“学中医要做慢的柔的运动,不然会耗气血”。 可李辛老师的书一直强调运动的重要性,每个人适合的运动量都不一样,但是动起来很重要。 现在重新开始学习中医,我不再执着于“开方子治病,吃什么对身体好。”而是中医揉进日常:晨练时感受觉察身体,在运动中找到身体适合的临界点,睡前静坐或阴瑜伽助眠养神,娃调皮时不焦虑,陪他在大自然中打滚,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能量。 今年悄悄定了学习计划:先学动静自在的课,再考广中医,未来还想试试国外的中医学校。 我终于懂了:学中医不是当苦行僧,而是让它像朋友一样,陪着我好好过烟火日子。 你们学中医/练瑜伽时,有没有过“突然开窍”的瞬间?是某句话,还是某件小事?快在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一名佛系瑜伽人

一名佛系瑜伽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