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联合国大会刚通过《纽约宣言》,142个国家举手高喊两国方案是唯一出路,以色列却继续把推土机开向约旦河西岸最敏感的E1区。 当地时间 9 月 12 日,联合国大会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投票。在众多国家代表的见证下,关于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及实施 “两国方案” 的决议被郑重表决。 最终,以 142 票赞成、10 票反对、12 票弃权的压倒性优势,决议顺利通过,《纽约宣言》得到认可。这一结果彰显了国际社会推动巴以和平的坚定决心。 《纽约宣言》犹如一份精心绘制的和平蓝图,清晰勾勒出实现巴以和平的关键步骤。 其中明确提出,要在加沙地带立即实现停火,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重归安宁。 所有被扣押人员必须尽快获得释放,使破碎的家庭得以团聚。 建立一个拥有主权、能够独立发展的巴勒斯坦国,让巴勒斯坦人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园。 对哈马斯进行解除武装并将其排除在加沙地带治理之外,为地区稳定奠定基础。 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构建集体安全保障体系,让整个中东地区迈向和平与繁荣。 然而,就在国际社会满心期待以色列能顺应大势,积极响应 “两国方案”,为和平迈出关键一步时,以色列的举动却令人大跌眼镜。 仅仅在联大通过决议后的第二天,即 9 月 13 日,以色列便将推土机开向了约旦河西岸最敏感的 E1 区。 这片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直以来都是巴以双方争议的焦点。 以色列在此处的任何动作,都如同在本就脆弱的巴以关系天平上,重重地加上一块砝码,极有可能打破现有的微妙平衡,引发局势进一步紧张升级。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多年来,国际社会为推动巴以和平,可谓绞尽脑汁,提出诸多方案与倡议,“两国方案” 便是其中被广泛认可、最具可行性的路径。 早在 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 181 号决议,便首次在法律层面确立了 “两国并存” 的原则,为 “两国方案” 奠定了法理基础。 此后,1967 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242 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在战争中占领的领土,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这一决议与 “两国方案” 的精神一脉相承。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安理会通过第 338 号决议,再次强调通过 “两国方案” 解决巴以冲突问题。这些联合国决议,是国际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依据,为巴以双方指明了和平共处的方向。 如今,142 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高举赞成票,正是对 “两国方案” 的有力背书,是国际正义的一次集中发声。 这些国家来自不同的大洲,有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但在推动巴以和平这一关键问题上,他们达成了高度一致。 他们深知,巴以冲突持续不断,受苦的不仅是巴以双方的普通民众,整个中东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都会受到冲击。 只有通过和平谈判,落实 “两国方案”,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比邻而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巴以冲突,实现中东地区的长治久安。 以色列此次在 E1 区开动推土机的行为,无疑是对国际社会共同意志的公然漠视,是对 “两国方案” 的严重破坏。 这一行为不仅可能加剧巴以双方的矛盾冲突,引发更多流血事件,还会让国际社会为推动巴以和平所付出的诸多努力付诸东流。 国际社会绝不能对此坐视不管,应继续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通过外交途径向以色列施压,敦促其立即停止在敏感地区的单边行动,回到 “两国方案” 的谈判桌前,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争端。
快讯!快讯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9月13日,联合国大会刚通过《纽约宣言》支持“
【1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