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金秋时节,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千亩蜜瓜产业园里一派丰收景象。棚内,饱满的蜜瓜散发着清甜香气;棚外,工人们忙着采摘、打包,准备把蜜瓜送往广州、北京等大城市。
从昔日的运瓜人到如今的种瓜人,果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海在这里种出了生态与效益双赢的“甜蜜产业”。
“2015年,我从新疆拉蜜瓜到广州,一车能赚20万元,相当于老家100亩玉米的收入。”赵海回忆道。彼时他还是个往返于新疆与南方的长途货运司机,亲眼见证了优质蜜瓜的市场潜力。
图为赵海在瓜棚里。中环报记者方琬夷摄
于是,赵海拿出自己的积蓄,从2019年开始在老家试种露天蜜瓜。可天不遂人愿,8月雨季来临,连续三天遭遇暴雨让瓜田“全军覆没”,“一个瓜都没剩,亏损了14万”。看着泡烂的瓜藤,他没气馁,反而更坚定了“种好瓜”的想法:“咱们高台和新疆一样,光热足、昼夜温差大,肯定能种出好蜜瓜!”
带着这份决心,2020年赵海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130亩土地建起蜜瓜种植大棚。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第一年搭棚种瓜,瓜长到拳头大就停了;第二年学别人集中施肥,瓜的皮毛又不亮,根本卖不上价。”连续两年碰壁后,他去海南、山东找专家取经,终于摸清了蜜瓜的“脾气”。
“祁连山脚下种地,最缺的就是水。以前种玉米,一亩地要浇700到800方水,现在种蜜瓜,一亩地只用240方水,还不到玉米的三分之一。”赵海指着棚内铺设的滴灌管道,向记者道出了蜜瓜种植的“生态密码”。
高台县作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专家指导下,产业园引入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水管与肥料管埋在地膜下,水滴通过滴头直接渗到蜜瓜根系,避免了传统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蜜瓜生长周期短,从栽苗到收获只要三个月,种下前20天不浇水、采摘前10天不浇水,中间每次浇水不超过三小时。”赵海介绍,精准的水分控制不仅节水,还能让蜜瓜糖分更集中,如果浇水过多,反而会影响蜜瓜的品质。
在废弃物利用上,产业园也摸索出循环路径:85%的优质蜜瓜发往外地高端市场,15%的次果要么卖给本地商贩,要么粉碎还田用作肥料。“以前玉米秸秆处理是难题,现在蜜瓜‘全身都是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了。”
这种绿色发展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4年,产业园蜜瓜年产量达1400吨,经营收入超600万元,净利润300万元左右,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务工1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0多万元。
如今,产业园二期扩建项目已完成500亩土地改造,新建860座钢架大棚和7亩分拣包装车间,“祁汁果”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千亩蜜瓜园,不仅结出了“生态果”,更种出了乡村振兴的“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