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中国丧葬将会转变。很多独生子女对待死去的父母,基本上会转变为直接打电话,

拾九观人间 2025-09-15 10:42:57

二十年后中国丧葬将会转变。很多独生子女对待死去的父母,基本上会转变为直接打电话,让火葬场拉走火化。然后,火葬场直接抱走骨灰盒。不再大操大办丧葬的事情。独生子女的现实困境,让他们无法承担起过去那种繁重的丧葬费用,他们身上肩负着赡养长辈和养育下一代的双重压力。   晚上八点半,写字楼里的灯还亮着大半,小李盯着电脑上改到第三版的PPT,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   突然手机震动起来,医院的号码让他心里一沉,电话那头说,老爷子没挺过去。   他愣了两秒,深吸一口气,没像电视剧里那样崩溃大哭,而是点开手机里一个蓝色图标的APP。   找到“遗体接运”的选项,填好医院地址、逝者信息,又勾选了“火化后骨灰暂存”。   确认支付时,屏幕映出他眼底的红血丝。   这场景现在听着像编的,可二十年后,或许会是千万独生子女送父母最后一程的日常。   不是他们冷漠,是生活早把“从容告别”的余地挤没了。   搁以前,家里老人走了,那得是全家乃至全家族的大事。   头三天要守灵,灵堂里摆着遗像,点着长明灯,亲戚们轮着班来陪夜。   有人负责招呼客人,有人忙着联系殡仪馆,还有人得去订几十桌的酒席,就为了让来吊唁的人吃口热饭,图个“排场”。   那会儿觉得,办得越热闹,越能显出对老人的孝心,可现在再看,这热闹背后藏着多少花钱又耗神的坑。   一场像样的葬礼,墓地得花七八万,好地段的能炒到十几万,比城里的房子还贵。   司仪、乐队、纸扎品一套下来,又是两三万;加起来没个十五六万,根本下不来。   可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这样的排场早成了扛不动的负担。   就说小李,每月工资一万二,房贷要还五千,孩子幼儿园学费三千,剩下的四千得管一家三口的吃喝,还得给两边父母留着应急的钱。   他爸妈身体不算好,去年他爸住院,光押金就交了五万,还是跟朋友凑的。   要是真按老规矩办丧事,这笔钱从哪儿来?更别说精力了。   他媳妇也是独生女,两边四位老人,万一哪天真赶上事凑到一块儿,俩人就算长出八只手,也顾不过来。   其实现在这股子“简办”的苗头已经很明显了。   不光是普通人,现在政策也在推绿色殡葬。   公园里专门划了块地搞树葬,骨灰埋在树下,立个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老人的名字,春天能开桃花,夏天能遮阴凉,比冷冰冰的墓碑更有温度。   还有些地方搞线上纪念馆,上传老人的照片、视频,想了就点开看看,对着屏幕说几句话。   不用再跑几十公里去墓地,也不用烧纸钱污染环境。   可这转变也不是没阻力,有些长辈不理解,觉得“不办酒席就是不孝”。   还有些靠白事吃饭的人,比如卖纸扎的、做司仪的,总觉得大家都简办了,他们的饭碗就保不住了。   去年小李邻居家办丧事,本来想简办,结果七大姑八大姨来了就说“太寒酸,丢面子”。   最后硬是加了十桌酒席,花了不少冤枉钱,邻居夫妻俩累得直掉眼泪。   再过二十年,这情况只会更明显。   那会儿第一批独生子女都六十多了,他们的父母年纪更大,老龄化也更严重,年轻人口又少。   没人帮着分担,简办丧葬就不是“选不选”的事,而是“不得不”。   说不定到时候,火葬场的服务会更方便,一个电话就能上门,火化完直接把骨灰盒送到社区的寄存点。   想缅怀了就去社区的纪念室,或者用VR技术“见”一面,不用再折腾。   说到底,丧葬从来不是办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一个跟亲人告别的机会。   孝顺也不是死后花多少钱,而是生前多陪父母吃顿饭,多跟他们聊聊天,多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简办,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生活的清醒。   把钱花在活着的人身上,把精力用在过好当下的日子里,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0 阅读:1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