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神容易送神难。现在的海牙国际法院犯难了。三个女法官,也不知得到什么好处,一时头脑发热,签署了拘捕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证书。人逮来了,无法宣判了,怎么办了。 这事儿搁谁头上都得头疼,抓人之前信誓旦旦,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人真给你送来了,反倒傻眼了。 不判吧,脸上挂不住,判了吧,找不着法律依据。 海牙国际法院,这回算是被自己挖的坑给绊住了脚,杜特尔特不是好惹的,菲律宾的民意也不是哑巴。 现在问题摆在桌上:这“神”请来了,怎么送走? 事情的起点,是三名海牙国际法院的女法官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签署了对前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的拘捕证书。 说是因为他在任内大力推行“铁血扫毒”,涉嫌“反人类罪”,听起来冠冕堂皇,但问题是,这个“罪”,真能成立吗? 先说程序,菲律宾并不是《罗马规约》的缔约国,早在2019年就正式退出了。 也就是说,从法律上讲,海牙对杜特尔特根本没管辖权,这个漏洞,在《金融时报》的分析中被明确指出。 可法官们像是没看见一样,直接盖章抓人,搞得像是草台班子拍板,程序正义形同虚设。 更离谱的是,拘捕证书的依据,缺乏完整证据链,连国际刑事法院自己都承认调查仍在进行中,那为啥不等调查完再行动?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法官们是不是受到某些外部“影响”,才做出这么急切的决定。 杜特尔特虽然争议不断,但在菲律宾国内的人气可不是盖的,根据菲律宾独立民调机构Social Weather Station的统计,他卸任时的满意度超过75%。 这可不是一般政治人物能做到的。 人一被抓,菲律宾国内立马炸了锅,成千上万的支持者走上街头,抗议海牙的行为是“政治打压”,《环球时报》报道说,有些民众甚至高喊“还我总统”,把这事儿当成国家尊严被侵犯了。 现任总统马科斯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要顾及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另一边又不能无视国内的民意汹涌。 总统府的回应很微妙,说“尊重国际机制”,但也强调“菲律宾司法系统有能力处理本国事务”。 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们能不能别插手了? 眼下的局面,海牙自己都难收场,人是拘了,但要审判,菲律宾退出规约在先,法院根本就没法律地盘。 真要强行判,等于自打嘴巴,放人吧,国际舆论会问你当初凭什么抓的,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海牙这回算是彻底骑虎难下。 更危险的是,时间拖得越久,留给外界的印象就越差。 《新华社》采访的国际法专家直言,如果长期羁押却拿不出明确指控,国际法院的行为就很容易被解读为“政治迫害”。 别说南方国家了,连西方盟友都可能会问一句,你们这叫司法独立,还是选择性执法? 这不是危言耸听,杜特尔特的案子,很可能成为未来国际司法体系里一个“黑点”,一旦被贴上“工具化”的标签,不只这一个案子,整个海牙体系的公信力都会被打折。 尤其在全球南方国家眼里,这样的操作无异于“西方说了算”的翻版。 讲到底,这件事背后到底有没有政治动机?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来看,西方国家对杜特尔特的“铁血扫毒”政策一直不满,早就希望能找个机会“敲打”他一下。 这次出手,看上去像是借了国际法院的刀,砍了个“不听话的总统”。 而三个签署拘捕令的女法官,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她们受到政治施压,但行动的仓促和程序的瑕疵,确实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一次“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行动”? 如果真是这样,那国际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法律的底线一旦被突破,今后谁还敢相信国际法院是公平中立的?被西方盯上的国家,难道都要提心吊胆,哪天就被“正义”之名带走? 这起事件,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问题。它暴露的是整个国际司法体系在面对主权国家、民意表达和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时,已经失去了平衡。 《上观新闻》在报道中指出,杜特尔特案可能成为一个“分水岭”。 如果海牙法院这次处理失当,不只是菲律宾,其他非西方国家也会开始重新审视,这套国际体系,还是不是为所有国家服务的,还是只是为部分国家提供“合法打击工具”的? “请神容易送神难”,说到底,是因为这神请得太仓促,动机太复杂,程序太混乱。 如今如果不能找到一个体面下台阶的办法,海牙法院不仅会失去这场斗争,更可能失去未来的话语权。 法律不能是政治的遮羞布,司法也不能沦为外交的工具,杜特尔特案是一个警钟,不仅敲给海牙,也敲给所有仍在相信“国际正义”的人。 抓人容易,放人难,这场风波,或许只是全球秩序重构的前奏,但海牙的这一步,已经走得太急,太险。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把杜特尔特从海牙捞出来?》
请神容易送神难。现在的海牙国际法院犯难了。三个女法官,也不知得到什么好处,一时头
老阿七说史
2025-09-15 12:38:08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