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印象里,无人机维修是个小众领域,然而33岁的易娟却在这个赛道年入超500万,成功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她的故事也在网络上掀起热议。 易娟此前从事无人机销售,在工作中,她频繁遇到售后难题。无人机出现故障后,从邮递到厂、设备检测、维修再寄回,快则一周,慢则大半个月,而且维修价格较高。不管是旅游时使用消费级无人机的顾客,还是对维修时间敏感、依赖专业级无人机工作的用户,都常因售后问题抱怨。这一系列售后痛点,却被易娟敏锐捕捉,转化为创业商机。 2022年,易娟毅然转行,决定专攻无人机维修和维保人员培训。为掌握专业技术,她四处拜师学艺,深入钻研电路板检测、机臂更换等各类维修技术,反复练习直至熟练;为搭建稳定供应链,她跑遍各地零部件企业,仔细对比质量与价格。 2022年底,易娟的疆灵科技接到首单生意,一位老人试飞无人机时摔断机臂,着急带它去花博汇赏花。易娟团队迅速行动,不到三小时就完成拆解、零件匹配与维修,且收费低于市场价,客户十分满意。此后,“修得快、收费低”的好口碑在“飞友圈”传开,订单蜂拥而至,最忙时团队一天要修上百架无人机 。 为扩大规模,今年初易娟将公司迁至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还开设维修培训班。培训班里,像25岁河南小伙于艺贺这样的学员有50余名。于艺贺坦言,大学所学无人机技术偏理论,在这里能学习飞控调试等实操技能,计划毕业后回家乡开店。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位学员从培训班毕业,其中60多名学员回到家乡开办了无人机维修门店 。 如今,易娟的公司一年能维修各类消费级、专业级无人机6000多台。但她没有停下脚步,在维修车间,她常与技术负责人探讨大型植保机维修方案,还计划拓展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维修业务。 易娟的成功,是抓住市场痛点、勇于跨界转型的成果,也反映出无人机维修行业的巨大潜力。随着无人机在农业、物流、测绘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售后维保需求正急速增长。但当下无人机维修行业人才缺口巨大,技术更新换代快,也面临诸多挑战。不过,这也意味着更多机遇,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其中,探索创新 。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就在刚刚美国国务院宣布了!9月16日美国突然给军用无人机出口"开绿灯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