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继位后,给李隆基写信:父亲,你回来做皇帝,我依旧做太子。 李隆基回信说:“我不回长安,把剑南道给我,我在此终老。” 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着叛军步步紧逼,都李隆基不得不带着皇室亲眷、朝中重臣以及少量禁军,悄悄逃离长安,踏上了向西避难的路途。 长途跋涉的疲惫与粮草短缺的困境,让禁军将士们的不满情绪化作了无法抑制的怒火,他们将的怨气指向了杨贵妃及其兄长杨国忠,认为正是这对兄妹的专权误国,才让大唐陷入如今的绝境。 行至马嵬坡时,在禁军将领陈玄礼的带领下,士兵们发动哗变,先是诛杀了杨国忠及其党羽,随后又以 “红颜祸水” 为由,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 马嵬坡之变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的人生轨迹走向了分叉。李隆基带着剩余的随从继续向西南方向行进,打算在成都暂避叛军锋芒,而太子李亨,心中却悄然萌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在一批大臣与禁军将领的支持下,李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李隆基分道扬镳,转而北上前往灵武。 抵达灵武后,在朔方军将领与朝中大臣的共同拥戴下,李亨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同时尊远在成都的李隆基为 “太上皇”,并将登基的消息昭告天下。 远在成都的李隆基接到消息时,内心的震惊与愤怒难以言表,可此时的他早已失去了掌控局势的能力,手中既无兵权,也无朝臣的支持,面对已然形成的 “既成事实”,他只能强压下心中的不满,无奈接受这一现实。 后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的辅佐下,唐军经过艰苦征战,收复了长安与洛阳。而此时的李亨,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与李隆基的关系。 按理说还都长安后,李亨肯定要把李隆基接来。可真要付诸行动时,李亨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纠结再三,李亨给李隆基写信,信中言辞恳切地恳请“太上皇”回朝主持大局。 可让李亨万万没想到的是,李隆基的回信却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信中,李隆基明确表示不愿返回长安,若李亨下念及父子之情,便将剑南道赐予他,他愿在此地了此残生。 其实,李隆基拒绝回长安,也有自己的考量。他历经数十年宫廷斗争,早已看透了皇权背后的残酷 ,如今自己手中无权,若返回长安,大概率会沦为 “傀儡”,甚至可能因威胁到李亨的皇位而遭遇不测。剑南道地处偏远但又富庶,若能在此安度晚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为了让李隆基改变主意,李亨开始双管齐下:一方面,他连续给李隆基写信,信中的措辞一次比一次谦卑,态度一次比一次恳切,试图用 “父子亲情” 打动父亲;另一方面,他暗中派人前往剑南道,在官员任免、粮草调配等事务上暗中作梗,故意制造混乱,让李隆基在西南地区难以安稳立足。 在反复的挣扎与权衡后,李隆基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他叫来身边的侍从,吩咐他们收拾行装,准备启程返回长安。 李隆基到长安时,李亨亲自率领朝中百官出城迎接。 李隆基说:“如今天命归你,民心向你,你只需让我安安稳稳度过晚年,便是最大的孝心了。” 随后,李亨亲自为李隆基牵马引路,李隆基又说:“我做了几十年天子,从未觉得尊贵;如今成了天子的父亲,才真正体会到‘尊贵’二字啊!” 这场看似父慈子孝的互动,实则处处暗藏机锋,两人心中都有着各自的算计。 回到长安后,李亨将李隆基安置在了兴庆宫。尽管失去了权力,但李隆基身边仍有一批旧臣。这些老臣时常会来到兴庆宫,与李隆基谈论朝堂旧事,偶尔也会提及当下的政局。 这一切,都被李亨的眼线看在眼里,也让李亨的警惕心越来越重,他担心李隆基会借助这些旧臣的力量,重新掌控局势。 于是,在李亨的亲信大太监李辅国的提议下,一系列针对李隆基的 “限制措施” 开始实施。首先,李辅国以 “军马调配” 为由,调走了兴庆宫中三百匹上好的御马,让李隆基出行变得极为不便;随后,又强行将李隆基从兴庆宫迁往太极宫。 而李亨呢?尽管他成功将李隆基软禁在太极宫,消除了皇位的威胁,可他的内心却并未因此得到安宁。 在权力的旋涡中,李亨变得越来越多疑、猜忌,长期的精神紧张与压力,渐渐拖垮了他的身体,让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最终,唐玄宗李隆基在太极宫的冷清与孤寂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七十八岁。而唐肃宗李亨,也在李隆基去世后不久,因重病缠身撒手人寰。这对权力博弈中互相猜忌的父子,两人之间的这段恩怨情仇,也随之画上了句号。
李亨继位后,给李隆基写信:父亲,你回来做皇帝,我依旧做太子。 李隆基回信说:“我
帝王八卦
2025-09-17 15:40:31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