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病入膏肓的陈晓旭,让人赶紧联系前夫毕彦君,想和他做最后的告别。谁知,

悠然话史 2025-09-17 17:28:41

2007年,病入膏肓的陈晓旭,让人赶紧联系前夫毕彦君,想和他做最后的告别。谁知,电话接通后,得知陈晓旭病重消息的毕彦君顿时泣不成声。   2023 年《人世间》剧组的休息间里,75 岁的毕彦君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旧磁带盒,标签上 “晓旭黛玉试镜片段,1983.4” 的字迹已模糊。 他戴上老花镜,将磁带放进随身带的录音机,里面传出 29 岁的自己带着笑意的声音:“这句‘花谢花飞飞满天’,气息再柔一点,像叹气似的……” 旁边年轻演员凑过来问:“毕老师,这是您以前指导过的演员吗?” 毕彦君指尖摩挲着磁带盒,眼神飘向窗外:“是我认识最久的人,也是…… 最遗憾的人。”    1983 年鞍山话剧团的排练室,18 岁的陈晓旭攥着《红楼梦》选角报名表,紧张得手心冒汗。 毕彦君把录音机放在她面前:“别慌,就像平时练的那样,我帮你录下来,咱们慢慢改。” 那天,陈晓旭反复录了十几遍《葬花吟》的念白,毕彦君逐句纠正她的语气、停顿,甚至帮她分析黛玉的心境:“你想,黛玉葬花时,心里是委屈又孤独的,声音里得藏着点泪意,但不能太直白。” 录到天黑,毕彦君送她回家,自行车筐里除了烤红薯,还多了盘刚录好的磁带:“回去多听,照着练,我觉得你能成。”   这盘磁带成了陈晓旭去北京试镜的 “秘密武器”。 在北京培训时,她每天睡前都听,磁带里毕彦君的指导声,成了她最安心的慰藉。 两人书信往来更勤了,毕彦君在信里写 “北京天气干燥,我托人给你带了盒润肤霜,放在收发室”,也写 “我看了你的试镜片段,比上次又进步了,继续加油”。 陈晓旭把这些信和磁带都放在一个铁盒子里,后来去北京发展,不管搬多少次家,都没丢下。 1987 年《红楼梦》热播,陈晓旭成了 “林黛玉” 的代名词。她和毕彦君的婚礼办得简单,只请了剧团的几个朋友。婚后,陈晓旭忙着各地宣传、拍戏,毕彦君则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进修。 有次毕彦君去外地拍戏,特意绕路去西安看陈晓旭,却发现她正抱着剧本在片场角落里咳嗽。他没惊动她,悄悄留下一箱感冒药和一张字条:“别太累,记得按时吃药。” 后来陈晓旭在采访里说,那次没见到他,看到字条时却哭了 —— 她知道,两人都在为事业打拼,却慢慢少了陪伴。 1990 年离婚那天,两人在民政局门口站了很久。毕彦君把存折递给她:“这里是我所有的积蓄,你身体不好,别总熬夜工作。” 陈晓旭推辞,他却硬塞给她:“就当是我给你的‘黛玉片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有点底气。” 分开后,陈晓旭转行做广告,第一次谈项目时紧张得说不出话,想起毕彦君以前教她 “说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有底气”,才慢慢找回状态 ;毕彦君在影视圈打拼,演《大宅门》里的白二爷时,特意去查了很多资料,他想起陈晓旭以前说 “演戏要较真”,便把这份较真刻进了每个角色里。 2000 年,两人在上海的一个影视论坛上偶然重逢。陈晓旭穿着干练的西装,是小有名气的广告公司老板;毕彦君刚拍完一部戏,风尘仆仆。 两人在咖啡厅坐了半小时,没提过去的矛盾,只聊近况。陈晓旭说 “公司最近接了个大项目”,毕彦君说 “我刚演了个父亲的角色,挺有感触”。 临走时,毕彦君说 “你比以前胖点了,挺好”,陈晓旭笑着回应 “你也没怎么变,还是老样子”。这次重逢,成了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2007 年,毕彦君在片场接到周岭的电话,听到 “晓旭快不行了” 时,他手里的剧本掉在地上。 电话里,陈晓旭的声音很轻,却很平静:“我还记得你帮我录的那盘磁带,后来搬家时不小心弄断了,我心疼了好久……” 毕彦君哽咽着说:“我这里还有备份,等你好点,我给你寄过去……” 话没说完,就说不下去了。他知道,这是两人最后的告别。 2007 年 5 月 13 日,毕彦君在片场得知陈晓旭离世的消息,没哭,只是把那盘备份的磁带放进录音机,反复听着 1983 年的录音。 后来,他把这盘磁带和两人的合影,都放进了那个铁盒子里 —— 那是陈晓旭当年留在他这里的,里面还有没寄完的信。 如今,毕彦君仍活跃在影视圈,2023 年参演的《人世间》播出后,他因 “温和老教师” 的角色圈粉无数。但他依旧低调,不参加综艺,不炒作往事。 拍戏之余,他会整理旧物,偶尔拿出那盘磁带听听,仿佛还能看到 18 岁的陈晓旭,攥着报名表,紧张地问他 “我真的能演黛玉吗”。 而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每年清明都会被观众想起,她的微博下,总有网友留言 “林妹妹,我们想你了”,还有人提到毕彦君:“谢谢毕老师,当年帮我们留住了最好的黛玉。”   主要信源:(成都晚报——陈晓旭去世前只剩下70斤 生命已"延长"四个月;央视国际——[新闻周刊]本周人物:陈晓旭——花谢花飞)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