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山一觉睡醒,收到2个坏消息 第一个坏消息是,电影《731》要全球上映了,可日本那边动静不对劲儿 日本外务省之前施压 要求改片名 他盯着手机屏幕上助理发来的消息,指尖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了敲,杯里的茶凉了都没察觉。那“改片名”三个字像颗带刺的石子,扔进心里却溅起漫天的浪——哪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 731这三个数字,刻着的是哈尔滨平房区零下三十度的寒风里,四千多条无辜生命的哀嚎。是活体实验台上未干的血迹,是历史课本里不敢写太细的人间炼狱,是幸存者们午夜梦回都擦不掉的伤疤。日本外务省要改的,从来不是几个字。 是想把那些血淋淋的真相,裹上一层“温和”的糖衣,让后来人忘了疼,忘了曾经有群穿白大褂的恶魔,以“科学研究”的名义,把活人当成小白鼠一样解剖、冻伤、感染病毒。赵林山想起拍这部电影时,遇到的那位92岁的张爷爷。 老人拉着他的手,指着眼角深深的疤痕说:“那年我才8岁,躲在柴火垛里,看着他们把我爹娘拖走,我娘回头喊我的声音,到现在还在耳朵里响。”那天老人哭到浑身发抖,剧组所有人都红了眼,没人说话,只有相机快门声默默记录下那些颤抖的皱纹。 正揉着眉心琢磨怎么回应,第二条坏消息又弹了出来,比第一条更扎心——电影里几段从档案馆借来的珍贵历史影像,被人在海外社交平台恶意剪辑。原本连贯的证人证词被剪得支离破碎,好好的历史背景介绍,只剩下几个模糊的实验镜头,配上周遭的文字,说什么“艺术夸张”“没有实据”。 他点开那些恶意剪辑的片段,看着评论区里不明真相的外国人跟着附和,心脏像被攥紧了似的疼。施压是明面上的对抗,可这种偷偷摸摸的抹黑,是想从根上否定这部电影的意义,是想让那些冤魂连被记住的资格都没有。 赵林山当初拍《731》,不是为了煽动仇恨,是想让那些在历史角落里的名字,能被世界看见。有次外国记者采访他,问为什么非要啃这么硬的骨头?他指着剪辑室里贴满的历史档案说:“等最后一批亲历者走了,要是没人把这些事拍出来,会不会真的有人以为,那些都是编出来的传说?” 日本外务省这几年总爱干这种事,见不得任何提及其侵略历史的作品露面。前几年有部讲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在海外获奖,他们也是跳出来嚷嚷“影响双边关系”,可双边关系难道是靠捂住受害者的嘴维持的? 就像你捅了别人一刀,不是先道歉包扎,反而不准人家喊疼,还说人家喊疼影响你们做朋友,这道理搁哪儿都说不通。再说了,《731》的片名,不是赵林山随便取的,是历史刻在我们民族骨子里的印记,是档案馆里每一页泛黄报告上的标题,是幸存者们念一次就掉一次泪的符号。 改了片名,难道就能改变731部队曾经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的罪行?就能让那些被冻伤的手脚、被解剖的器官、被扔进焚尸炉的生命,都变成“不存在”的过往?显然不能。 赵林山把手机放下,重新给杯子里续上热水,蒸汽模糊了他的眼镜。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好走,一边要应对日本外务省的施压,一边要联系平台澄清那些恶意抹黑,可能还要面对海外排片的阻力。可他没打算退。 就像他在开机仪式上说的:“这部电影,拍给那些不能说话的人看,也拍给那些想忘记的人看。”现在电影要全球上映了,不管遇到多少阻力,他都得把这条路走下去——替张爷爷这样的幸存者,替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冤魂,把该说的话说清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日本右翼气炸了!《731》在日本被盯上,影院不敢放、观众被骚扰。电影还没正式上
【7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