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并且阿方提出的军事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在欧洲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中国援助的化肥大包小包扔在田埂上,晒太阳淋大雨,渐渐失效成废物;纺织厂建好了,本地没棉花,还得中国花外汇从外头买来织布,再高价卖回中国赚差价;军项目目堆成山,数量多得远超一个小国国防所需。这事儿说来荒唐,却真真切切发生在1969年,一位大使的发现,搅动了两国援助的深水区,悄然改变了中国外交的路子。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阿尔巴尼亚就成了欧洲头一个承认我们的国家。1949年11月23日,两国建交,这在当时国际上可是份难得的支持。过了五年,到1954年,我们互派大使,正式拉开外交大门。那时候,中国正从战争废墟里爬起来,阿尔巴尼亚也面临重重压力。两国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越走越近,尤其反帝反修这块儿,立场特别一致。 1960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开的那个会上,苏联带头对中国指手画脚,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就阿尔巴尼亚代表站出来公开反对。这份仗义,让中阿关系一下子热络起来。中国把阿尔巴尼亚看作欧洲的可靠伙伴,援助从1954年就开始了,经济军事两手抓。苏联1961年中断对阿援助后,我们接过重担,建工厂、修路、送装备,项目一个接一个。到1969年,累计援助近90亿元人民币,阿尔巴尼亚总共才200万人口,平均每人头上4000多块。那年头,中国老百姓月工资才几十块,这援助规模可不小。 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刚闭幕,中央一看国际形势,决定加固中阿这条线。毛泽东主席点名耿飚去当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这是九大后我们派出的头一位大使。5月6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单独找耿飚谈话,讲清中央对阿方针:加强团结,友好合作,增进友谊,并肩作战。耿飚没多耽搁,5月16日就到了地拉那。阿尔巴尼亚副外长马利列去机场接机,这趟任务就这样拉开帷幕。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本意是国际主义义务,在欧洲有个支点,牵制苏联影响,顺带展现社会主义大国的风范。 耿飚一到任,就开始实地转悠。他走访农场、工厂、军营,眼睛雪亮,看出不少问题。中国对阿援助一直是有求必应,可落实下去,效果大打折扣。农业援助里,化肥项目规模不小,年产20万吨,平均每公顷地400公斤,远超中国农村用量。可这些化肥到了地方,就随意堆在田间地头。日晒雨淋,没人管,颗粒结块失效,颗粒洒落泥土里白白浪费。耿飚亲眼见到这种情形,援助本该肥沃土地,结果成了摆设。 纺织厂援助更叫人摇头。阿尔巴尼亚本地不产棉花,阿方却要求中国帮建纺织厂。厂子建好后,中国还得用外汇从国外买棉花运过去。织成布匹做成衣服,又以高价返销中国,外汇兜兜转转回流。这套路听着就别扭,中国工人辛辛苦苦生产,本该自给自足,却绕这么大圈子。耿飚算了笔账,这种安排不光没帮阿方发展本地产业,还让中国多花冤枉钱。援助项目本该立足实际,这么干,等于把资源扔水里。 军事援助问题最突出。阿方提的项目多得吓人,坦克、火炮、弹药储备,清单长长一串,远超一个200万人口国家国防需求。中国提供的装备堆在仓库里,锈迹斑斑,训练场空荡荡的。耿飚翻看文件,数据触目惊心。军援本为兄弟国家自卫,可数量超标,实际用不上。阿方还要求建电视台,每个农业社都得配电视机,那时候中国北京上海大城市黑白电视都少见,农村更别提了。电线杆用中国优质钢管,马路边好好的,却见化肥地里没人动。援助总额摊到人头上,中国自己经济还紧巴巴,这么撒出去,百姓心里肯定有数。 除了这些,耿飚还感觉到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分歧渐大。之前中国称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社会主义明灯,阿方却自夸成世界明灯,说马列主义红旗两根飘带,一根在北京一根在地拉那。阿方反对中国跟其他国家改善关系,不赞成中苏缓和,也不许跟美国接触,一副独断专行的架势。耿飚心里明白,再这么下去,不光资源白费,还会让阿老百姓对中国生出误会。那时候国内形势复杂,他知道直接上报风险不小,就把所见所闻写成报告,19页纸,数据事例一条条列清,建议重新考虑援助规模和办法。 报告通过主管欧洲的乔冠华转到中央,毛泽东主席看完,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耿飚回国,李先念同志拉着他手,说你胆子大,敢讲阿尔巴尼亚的实情,我早有看法没机会说。周恩来总理也提了这报告,重申中央肯定。这份材料不光点出援阿毛病,还给中国外交提了个醒。援助出发点是好,互相帮衬,可脱离实际,就成负担了。
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
蕊蕊聊过去
2025-09-19 18:45:09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