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美国造了155艘航母,现在为何造一艘航母都费力?因为当时的航母其实就是大点的船,一发火炮就能打碎的产物。 太平洋上空战机呼啸,下面海面那些灰色船影成群结队,谁能想到,转眼八十年过去,美国海军连一艘新航母都捏合不拢手脚? 说起二战,美国海军的航母产量那叫一个猛。1941年12月珍珠港挨炸后,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立马转入战时轨道。东海岸船厂从铁矿到成品钢板,全链条拉开,底特律汽车工人调过去冲压甲板件,加州木材场供应跑道板。1942年上半年,第一批改装船就下水,赶上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空中补给。到1943年,船坞翻倍,产量直线上升,支撑太平洋舰队从守势变攻势。整个过程靠标准化设计,预制件全国调集,铁路车厢满载锅炉和舱段。 1944年莱特湾海战时,这些平台成规模入列,形成空中优势。日本海军后期一艘都挤不出来,美国这边却每月多艘。工业动员规模大,产量高,直接决定战场走向。战时经济紧迫,资源全砸海战,船厂昼夜赶工,供应链顺畅无阻。这样的基础,让美国在远东补给线上占尽便宜,也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压住对手。总的看,这波建造浪潮不是天上掉的,全凭实体经济底子厚实,工人和技术齐上阵。 那些航母里头,122艘是护航型,搁现在说,就是大号商船改的,防护弱得一戳就破。拿C-3型货轮改装为例,货舱拆掉装飞行甲板,钢板薄薄一层,弹药库就几道隔板。排水量才一万出头,长度半截,速度顶多十八节,飞机只带二十来架。动力用旧柴油机,航行中机库窄巴,飞机挤着放。起降靠简易斜坡和阻拦索,落地一滑就停。防护上头,几乎不加装甲,面对零式机俯冲,一枚炮弹就能撕开船侧,海水直灌引擎室。中途岛海战后残骸弹坑累累,船身像纸壳。 圣克鲁斯群岛那回,一发直击要害,船就倾覆。损耗率高,菲律宾海域鱼雷一碰,甲板飞机全滑海里。硫磺岛行动时,这些小家伙护送登陆舰,机群低飞投弹,拉起避火网。尽管脆弱,低成本让周期短,四周一艘出厂。模块化组装,预制件对位快,产量暴增。马里亚纳海战上百架飞机遮天蔽日,全靠这些平台凑数。商船底子省事,改装只需加跑道和地勤设备。海战中齐射一来,船壳碎裂,泵机抽水都跟不上。这样的设计,牺牲防护换速度,保障空中主导。总计151艘里头,护航型占大头,33艘才是正规舰队型。低要求让总数上去了,太平洋正面战场,日本望尘莫及。 再看33艘正规航母,像埃塞克斯级,排水量两万多,速度三十节,飞机九十架,装甲厚实,防护强,锅炉房多隔层,炮弹难穿。动力蒸汽轮机,航行稳当。产量虽少,但质量能够拉开差距。 而整个过程暴露制造业空心化,劳动力外流,外包依赖松动。核心技术链条弱,影响国家安全持续性。从历史看,战时靠实体动员压对手,现在节奏慢,成本高。福特级核动力,排水十万吨,飞机七十五架,防护先进,雷达隐身。可建造周期长,十年一艘,预算上百亿。 回想二战,美国工业机器转得飞起,航母如雨后春笋,可那些简易货色一炮碎壳,换来了空中堆量。
美国人骨子里都清楚:中国无论武器进步多快,先进到什么程度都不会主动攻击美国本土,
【15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