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陈德明的故事要从四十多年前说起,1986年,还是高中生的他看了一部叫《飞向太平洋》的电影,当看到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的画面时,这个湖南小伙子的心被深深震撼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心里埋下了一颗为国铸剑的种子,为了这个梦想,他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当时唯一开设航天动力学专业的班级,毕业后又毅然拒绝了留校的机会,背着简单的行囊登上了开往西北大漠的列车。 刚到基地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远比想象中艰苦。一望无际的黄沙,简陋的科研设施,一个技术室六十多个人,只有一台能用的电脑。 第一次参加任务时,他能找到的参考资料竟然是一本缺了好几页的旧论文,有人受不了这样的环境选择离开,但陈德明却留了下来。 他说:“与其坐等8年,不如实实在在干上8年。”在他看来,这片荒芜的大漠是祖国最需要国防力量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建功立业的沃土。 就这样,陈德明在大漠一扎就是几十年,他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本世纪初,国家启动反导项目,陈德明被任命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 反导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技术,被称为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对抗,通俗点说,就是要在太空中把对方发射的导弹拦截下来,这就好比用一颗子弹去打另一颗正在高速飞行的子弹,难度可想而知。 更难的是,对方还会释放各种假目标迷惑你,就像在太空里放了很多气球诱饵,要从里面找出真弹头,简直比大海捞针还难。 陈德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他们要解决目标识别、精密跟踪、快速评估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 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常常彻夜通明,他和团队成员反复计算、推演、验证,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通宵。 终于在2010年1月11日,中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当屏幕上显示拦截成功的那一刻,平时沉稳的陈德明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反导盾牌! 这些年,陈德明和他的团队一共完成了五次中段反导试验,次次都取得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和美国、俄罗斯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 要知道,美国为了发展反导系统花了几十年时间,投入了海量资金,而我们在起步晚、基础薄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背后是多少像陈德明这样的科研人员付出的心血啊!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搞反导?看看我们周边的情况就明白了,现在我们周边有不少国家都装备了弹道导弹,有的射程能达到几千公里。 如果没有反导系统,就像家里没有防盗门一样,别人随时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有了这个技术,就等于给国家装上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网,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国家不敢轻易挑衅。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这么忌惮我们的反导技术——因为中国的国防实力提升了,国际话语权自然就重了。 如今的陈德明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同事们说,陈总眼里的血丝比谁都多,但谈起导弹轨迹时,眼神里的光芒也比谁都亮。 他经常告诫年轻人:“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要想迎头赶上,就必须做得更好、做到极致。”这种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中国反导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看着陈德明和他的团队取得的成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从钱学森那一代科学家开创航天事业,到陈德明这样的专家攻克反导技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科技工作者,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我们的腰杆才能越来越硬。 美国之所以忌惮陈德明,不是忌惮他个人,而是忌惮他代表的中国科技实力,忌惮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防能力。 现在,中国的反导技术已经从陆基向海基发展,随着055大型驱逐舰的服役,我们的海上反导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这意味着我们的“天盾”不仅能守护陆地,还能守护广阔的海疆,当有一天,我们的反导系统能够全方位保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时,那就是对陈德明和所有国防科研人员最好的回报。 陈德明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一定非要上战场杀敌,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把国家的需要扛在肩上,同样是伟大的英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我们的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当我们享受和平生活的时候,别忘了在遥远的大漠深处,有一群像陈德明这样的人在默默守护。 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筑起的“天盾”,让我们远离战争的威胁;他们用青春和奉献诠释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国家有这样的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福气。
美国人骨子里都清楚:中国无论武器进步多快,先进到什么程度都不会主动攻击美国本土,
【24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