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宣布了 乌克兰议会295票赞成通过协议。英国答应未来100年都支持乌克兰。这种百年协议太少见了。 这份由乌克兰议会超过宪法要求半数以上赞成通过的协议,把英国未来100年的支持白纸黑字写进了法律文本。在国际协议有效期普遍以十年为单位的当下,这样一份保质期横跨整个21世纪的承诺,在政坛如同走马灯轮换的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立刻成了全球舆论热议的焦点。 协议文本的字里行间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根据已经公布的内容,英国将与乌克兰在黑海、亚速海和波罗的海建立新的海上安全合作框架,这意味着皇家海军可能会更深度地介入俄乌冲突波及的海域。 双方还约定在农业技术、无人机研发、航天科技等领域展开长期合作,英国企业将获得乌克兰能源sector和关键矿产开采的优先合作权,绿色钢铁生产领域的技术转移也被提上日程。 这些条款看似分散,实则勾勒出一幅全方位绑定的合作图景,从军事安全到经济命脉,两个国家试图通过法律文件构建起跨世纪的利益共同体。 英国首相斯塔默在签约仪式上的表态颇具象征意义。他站在基辅的土地上公开宣称,英国会与乌克兰同在一百年,直到战争结束、乌克兰重获自由与繁荣。 这番话背后是工党政府延续对乌政策的政治考量。2024年7月工党赢得大选后,斯塔默急需向国内外证明政策连贯性,而这份协议恰好成了展示外交路线稳定性的最佳载体。 更关键的是,此时距离美国新总统就职仅剩一个月,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表态要削减对乌援助,英国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锁定百年承诺,显然有意在大西洋盟友政策摇摆之际,抢占欧洲对乌支持的领导权。 乌克兰议会的高票通过同样折射出战场内外的现实压力。到2025年2月,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前线战局陷入胶着。乌军集结的14个旅共六万兵力发起的大规模反攻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德国媒体披露的逃兵人数急剧上升的消息更是让士气雪上加霜。 在西方援助出现松动迹象的敏感时刻,这份来自英国的百年承诺无异于一剂强心针。泽连斯基政府需要用这样的国际背书稳定国内信心,更需要实际的军事和经济支持维系战争潜力。协议中明确的"只要有需要,英国将一直提供军事支持"的条款,正是乌克兰当前最急需的安全保障。 俄罗斯的反应几乎在协议签署后立即引爆。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言这份协议是乌克兰的"卖身契",是濒临灭亡的基辅政权准备签署的出卖国家的契约。她特别强调亚速海在2022年四州并入俄罗斯后已成为内海,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将遭到严厉镇压。 这种强硬表态不难理解,英国试图通过协议将影响力渗透到黑海和亚速海地区,直接触及了俄罗斯的核心地缘利益。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是直言不讳地预测,乌克兰连协议期限的四分之一都撑不下去,英国自身也可能在未来几年走向没落。 协议带来的光环难掩现实层面的隐忧。英国对乌援助总额到2025年已突破180亿英镑,相当于每天烧掉1200万英镑。这个数字对于通胀率突破10%、国债占GDP比例达到98.3%的英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英军弹药库存仅够支撑高强度作战5天,为了援助乌克兰,英军不得不拆解现役军舰零件维修老式坦克,甚至将台风战机的备用发动机改装后送往前线。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援助模式,让百年承诺的可信度打了折扣。 英国国内的民生困境与对乌援助形成的反差愈发刺眼。伦敦东区的超市里,72岁的玛格丽特发现去年卖2.5英镑一盒的黄油已经涨到7.8英镑,比她每月养老金的十分之一还多。 与此同时,政府却宣布追加5500万英镑军援,这种政策优先级引发了民众强烈不满。民调显示67%的英国民众要求削减对乌援助,优先解决国内危机。护士举着"要炮弹也要养老金"的标语罢工,教师与铁路工人接力抗议,国内的政治压力正在不断累积。 协议的百年期限本身就充满变数。现代国际关系中,能维持数十年的同盟已属罕见,更何况横跨一个世纪的承诺。英国政坛的换届周期通常不超过十年,斯塔默政府的承诺能否约束未来二十任首相显然存疑。 乌克兰的政治前景同样不明朗,扎哈罗娃关于"一旦泽连斯基政权倒台就无人想起这纸协议"的嘲讽,并非全无道理。基辛格生前的预言更像是一记警钟,他曾断言这场冲突中第一个被耗干的国家将是英国,而非直接交战的俄罗斯或乌克兰。 这份协议的签署,本质是英国脱欧后重塑全球影响力的一次豪赌。失去欧盟成员国身份的英国急于证明自己仍是全球玩家,俄乌战争成了展示战略存在的舞台。 从约翰逊政府率先提供主战坦克和远程导弹,到斯塔默政府签署百年协议,英国始终在对乌援助中保持激进姿态。这种姿态背后,是试图在欧洲安全秩序构建中抢占主导权的战略野心,也是对美国可能收缩欧洲战略的提前布局。
俄罗斯真毒,击中了乌克兰的死穴。乌克兰可能从此消沉永无翻身之日。很多人只看到
【185评论】【2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