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以及其它肉类)是一种昂贵且难以经常获得的奢侈品。 2024年朝鲜平壤的一处农贸市场里,清晨的阳光刚洒进场内,市民金女士就站在肉类摊位前驻足。摊位上,少量冷冻猪肉被整齐地切成小块,价格牌上的数字让她犹豫许久 —— 这一小块猪肉的价格,相当于她半个月的工资。 最终,她摇了摇头转身离开,选择买了更便宜的豆制品。“一年也就春节、国庆能咬牙买一次猪肉,给孩子改善伙食。” 金女士的话,道出了朝鲜多数普通民众对猪肉的无奈 —— 这种在许多国家寻常可见的肉类,在朝鲜却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背后藏着分配、技术、自然条件等多重现实困境。 猪肉在朝鲜的稀缺,源于 “先军政策” 下的物资分配体系。朝鲜将保障军队供给作为重要优先级,包括猪肉在内的肉类、粮食等资源,会优先供应给军人、军工企业职工及重要岗位人员。 据朝鲜官方公开的物资分配标准,军人每月可获得一定量的肉类配额,其中猪肉占比约 30%;而普通民众需通过单位或社区的 “公共分配系统” 获取肉类,配额不仅少,且供应不稳定。 以平壤普通市民为例,多数人每月仅能从分配中获得 1-2 斤肉类,其中猪肉占比不足一半,还常因供给紧张出现断供,这使得普通家庭一年吃到猪肉的次数往往不超过 5 次。 养殖技术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猪肉的稀缺。受长期国际制裁影响,朝鲜难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养殖设备与技术,养殖业长期依赖传统模式。 在朝鲜农村,多数养猪场仍采用 “散养 + 简易棚舍” 的方式,缺乏恒温控制、疫病防控等现代化设施。 朝鲜冬季漫长且寒冷,最低气温常低于 - 20℃,简陋的棚舍无法为仔猪提供温暖环境,导致仔猪成活率仅约 60%,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此外,朝鲜养殖人员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对饲料配比、疾病防治等知识掌握有限,进一步降低了养猪效率 。 普通养猪场一头猪从幼崽到出栏需 10-12 个月,而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国家仅需 6-8 个月,且单猪重量还能多出 50 公斤左右。 自然条件与饲料成本,更是制约养猪业发展的关键。 朝鲜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80% 以上,可用于规模化养殖的平坦土地稀缺,多数养猪场只能分散在村庄周边,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增加了养殖成本与管理难度。 更重要的是,饲料供应长期紧张 —— 朝鲜粮食生产优先保障民众口粮,用于制作猪饲料的玉米、大豆等原料供应有限,且价格高昂。 据统计,朝鲜猪饲料中粮食类原料占比约 70%,每吨饲料成本相当于普通民众 3 个月的工资,这使得许多养猪场不敢扩大养殖规模。 同时,朝鲜缺乏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饲料营养不均衡,导致猪的生长速度慢、肉质产量低,进一步加剧了猪肉供应的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经常吃到猪肉的朝鲜家庭,大多具有特殊身份 —— 包括高级官员、军队将领、大型企业负责人及部分文艺工作者,他们可通过特殊供应渠道获得稳定的猪肉配额。 而普通民众若想额外购买猪肉,需到农贸市场或专门的 “特供商店”,不仅价格昂贵,还需凭相关证明购买,且供应量有限。 近年来,朝鲜政府也在尝试改善猪肉供应,比如在平壤周边建设现代化养猪场,引进本土改良的猪种,推广简易保暖棚舍技术,但受限于资金与技术,效果尚未完全显现。 如今,在朝鲜的餐桌上,猪肉依然是 “节庆专属” 的珍贵食材。普通家庭会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提前数月攒钱购买猪肉,制作饺子、烤肉等传统美食,让家人尝鲜;而日常饮食中,豆制品、蔬菜和少量鱼类则成为主流。 对于朝鲜民众而言,猪肉的稀缺不仅是饮食问题,更是国家发展阶段与现实条件的缩影 —— 在资源有限、外部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军队需求与民生供给、如何提升本土技术水平,仍是朝鲜解决猪肉供应问题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韩媒:朝鲜倾注心血养猪 因金正日称猪肉“最赞”》2015年8月19日
麻六记小井为了证明食材新鲜,拿起整块新鲜的猪肉甩起舞来洋洋,安总,那些都是张兰
【2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