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8岁的北大才女田晓菲一意孤行非要嫁给53岁的美国导师,父母气得睡不着觉,但田晓菲却说这就是她一直寻找的人,非他不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哈尔滨,家中书香氛围浓厚,父母都从事文字工作,家里堆满了诗词、小说和理论书籍,这样的成长环境无疑为她埋下了对文学的热爱,四岁时,她便在天津家里的小屋子里模仿父母的样子,用稚嫩的字体在纸上写下对世界的感受,六岁半,她的诗作登上了《天津日报》,十岁时便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诗集,成为当年文化圈争相报道的“小诗人”,有人质疑她的作品是否出自自己之手,但当时文坛前辈柳溪等人都为她的才气背书,报刊、电视轮番报道,让田晓菲年纪轻轻便尝到了名声的滋味。 天赋和努力的结合,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3岁那年,田晓菲带着自己的诗集参加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考试,顺利通过,直接跳过中学阶段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学生之一,燕园的时光,对她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全新体验,同龄人的玩闹和她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年纪上的差距让她常常觉得格格不入,那一时期,她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上,床头常年堆满古籍,食堂排队也在背英文诗,16岁,她在北大90周年校庆时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记录自己从小诗人到大学生的心路历程,这篇文章后来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影响了无数青少年。 大学毕业,田晓菲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北大愿意留下她任教,但她选择了更广阔的世界,拿到全额奖学金只身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文学硕士,求学期间,她一边研读英文诗歌,一边参与古籍文献整理,1998年,她在哈佛大学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那一年哈佛最年轻的博士之一,博士论文用西方理论阐释陶渊明,推动哈佛东亚系对中古文学的关注,学术道路上的田晓菲,始终在中西文化之间搭桥,用东西方理论相互印证,实现了自我风格的突破。 在哈佛的几年,是田晓菲人生的又一次转折,从本科到博士,她始终没有放下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在哈佛,她遇见了斯蒂芬·欧文——学界公认的汉学大家,中文名宇文所安,欧文对中国唐宋诗歌有着极深的研究和热情,出版了多部关于盛唐诗歌、孟郊、韩愈的专著,两人以诗歌为纽带,在学术交流中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共鸣,田晓菲在哈佛东亚系的研究方向和欧文不谋而合,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古文学方向的开设,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向更广阔的国际学术圈传播。 博士毕业后,田晓菲与宇文所安的关系日益深厚,两人年龄相差二十五岁,背景差异巨大,但都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执着的热爱和钻研精神,学术上的互补和思想上的默契,使得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愈发亲近,欧文曾在笔记本上抄录田晓菲的诗句,称这些诗歌让他忆起青春年少的遗憾,文学的共振跨越了国籍与年龄,两人在诗歌世界里找到灵魂的契合点。 1999年冬天,田晓菲作出了让无数人震惊的一项决定——她要嫁给宇文所安,消息传回国内,家人彻夜难眠,父母难以接受女儿把人生托付给一个与自己同龄的“美国老头”,舆论风暴随之而来,社会各界对这段婚姻议论纷纷,有人质疑她的动机,有人惋惜她的选择,也有人将她的决定归结为“学术交换”或“名利考量”,田晓菲面对争议,没有高调回应,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课堂讲授上,她深知,身为曾经的“天才少女”,每一个选择都逃不过公众的审视,但她更清楚,只有忠于内心才能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婚后,田晓菲和宇文所安在哈佛安家立业,书房分为东西两侧,一边摆满宋代书籍,一边收藏敦煌卷轴,清晨各自钻研,午后交流观点,学术与生活浑然一体,两人在哈佛东亚系推动数字敦煌项目,为全球学者提供三十万册古籍影印本,极大便利了中古文学的数字化研究,田晓菲的学术工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支持,宇文所安则在2018年获得唐奖汉学奖,成为中外学界公认的中国古典诗歌权威,夫妻二人虽无子女,却以诗歌为纽带,在学术和生活中相互成就。 时间回望,田晓菲的选择并未如流言蜚语所说“短命”或“功利”,二十余年过去,她依旧坚守在哈佛讲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与精神,2016年,她与宇文所安一同回国参加学术会议,现场讲解中国古典文学,赢得满堂彩,2023年,她在母校北大演讲,展示数字敦煌项目的最新成果,2024年,她的《十三岁的际遇》入选百年语文教材,成为中西文学交流的经典桥梁。 信息来源:凤凰网——宇文所安与田晓菲;北方网——田晓菲在哈佛
1999年,28岁的北大才女田晓菲一意孤行非要嫁给53岁的美国导师,父母气得睡不
青衫栀幽音
2025-09-22 11:55: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