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当夜,沈阳唯一主动抵抗的是警务处长黄显声将军,他在事先就不断报告小六子,日本人绝对要搞大事,不管小六子怎么想,他已经下达命令,辽宁全省警察全部配长枪,集结成营。 九一八的夜,沈阳城死一般地沉寂。然而,于这片静谧之境,绝非万籁俱寂。那隐匿于沉寂背后的,许是细微却灵动的声响,正于无声处悄然奏响自然的幽曲。 当东北军主力奉命撤退时,城里却爆发出决绝的枪响。 这枪声,来自一支警察组成的队伍。 他们背后,站着一个叫黄显声的将军。他早就嗅到了空气中那股浓烈的“血腥味”,并为此展开了一场孤独的备战。 这场准备,和高层那种寄望于虚幻的应对思路,形成了要命的对比。 黄显声的抵抗,从来都不是头脑一热。 他毕业于陆军大学,学识渊博,素养深厚。于军事领域,他运筹帷幄;在情报工作中,他明察秋毫,军事与情报两方面皆造诣颇深。 从1930年开始,他就奉命监视沈阳城内的日军动向,这简直是把最合适的人放在了最关键的位置。 他手下的警察,成了他最好的情报网。大量关于日本浪人、特务活动的一线信息,源源不断地汇总到他这里。 他迅速做出判断,此番日本人绝非小打小闹。 他们野心昭然,妄图鲸吞东北,欲将这广袤之地“一口吞下”,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他急了,多次向身在北平的张学良报告,说日军调兵遣将,侦察部署,这都是战争的前兆。他甚至亲自跑了一趟北平,当面汇报情况的紧急。 可得到的回应,却只是泛泛的要求“保持警戒”。高层的判断似乎出现了失误,或许还对国际联盟抱有一丝幻想。 既然难以仰仗上级的支持,黄显声毅然决然地做出抉择,摒弃了等待与依赖的态度,以独立自主之姿开启新的行动。 他动用自己的职权,秘密备战。他下令辽宁全省的警察,除了手枪,必须加配长枪和足量的弹药。 他还想办法从奉天兵工厂搞来军火,把警察队伍秘密集结成营,随时准备战斗。 这一整套操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备战闭环,和那句轻飘飘的“保持警戒”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事变发生的那个夜晚,东北军诸多高级将领大多未在其位,致使整个指挥体系近乎陷入瘫痪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应对局势的能力。 北大营的王铁汉团长倒是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还了手,但很快就被荣臻传达的“不抵抗”命令叫停。 一片混乱中,只有黄显声的警务处,成了沈阳城内唯一一个独立的、决绝的指挥中心。他通过电话,向各个分局下达了死命令:“死守待援,非到不能抵御时,绝不放弃营地!” 这是沈阳当夜,唯一有组织的主动抵抗。约两千名警察与讲武堂满怀热血的学生兵,毅然投身于战斗之中。他们带着无畏与豪情,于硝烟弥漫间,开启了一场英勇的抗争。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警察们用血肉之躯,去对抗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和重炮。在惠工街第六分局,三十多名警察硬是拼到了全体牺牲,没有一个人投降。 他们的抵抗,虽然没能改变大局,却实实在在地打乱了日军快速占领全城的计划。 战斗从深夜持续到黎明,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被迫撤退。撤退时,黄显声下令带走所有武器,一枪一弹都不能留给敌人。他把残部化整为零,撤出沈阳,退守锦州。 枪声没有停止。这支以警察为骨干的队伍,在锦州招募新兵,联合地方武装,成了东北首批抗日义勇军的核心力量之一。 他们在辽西地区,继续和日军作战。 这才是九一八最大的悲哀和讽刺。张学良手下那支装备顶级的“三枪卫队”,精锐中的精锐,最终只是保护了将领们的安全,却没有保护身后的民众。而黄显声,恰恰曾是这支卫队的直属领导。 最强的剑被锁在了剑鞘里,而最不起眼的鸡蛋,却被磨成了锥子,去撞击日军的钢铁巨石。 一个“不抵抗”的命令,一个“死守待援”的命令,在同一个夜晚,决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也照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节。 黄显声的“逆行”,不是莽夫之勇。从五四运动中那个因爱国被北大开除的热血青年,到洞察危机的警务处长,再到义勇军的组织者,他的人生始终贯穿着一种清醒的爱国主义。 他在沈阳打响的枪声,虽微弱,却是一份穿透历史的声明:一个民族的抵抗意志,是无法被一道命令浇灭的。《义勇军进行曲》里唱的“新的长城”,第一块砖,就是他们用生命奠定的。 信心来源:九一八事变前后黄显声的对日斗争,2022年12月15日08: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918当夜,沈阳唯一主动抵抗的是警务处长黄显声将军,他在事先就不断报告小六子,日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22 12:47: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