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预判非常准确,埃及牵头建立阿拉伯23国军事同盟计划已经失败!让人最担心的事情海上发生了。埃及要求建立23国军事同盟,共同防御协议。 9月14日,卡塔尔的天空还没从以色列战机的轰鸣中恢复过来,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就匆匆在多哈召开。 以色列的导弹落在了卡塔尔的心脏,多哈机场一片狼藉。 埃及总统塞西提出要建立一个由23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军事同盟,妄图复制北约的成功模式,打造一个“阿拉伯版的集体安全伞”。 乍一听,这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计划。 谁不想有自己的安全靠山?谁不想在面对以色列一次次的狂轰滥炸时,能有个强硬的回手? 埃及口口声声说要保护霍尔木兹、看住苏伊士、打击恐怖主义、维护航运通道安全,甚至还端出了快速反应部队、突击队和反恐精英的豪华菜单。 可惜,这一切只在纸上热闹了不到24小时。 23国军事同盟的提案,在多哈峰会的会场里,被现实无情地撕了个粉碎。 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纷纷站出来唱反调,埃及的如意算盘连个响声都没敲出来。 最先翻脸的是卡塔尔。这也难怪,9月9日刚被炸了的卡塔尔,怎么可能会接受一个由埃及主导的军事同盟? 更别说这个同盟里,根本没有卡塔尔想要的“战略平衡”。 埃及排除了伊朗和土耳其,理由是宗教派系冲突与地区野心,可卡塔尔知道得很清楚:没有这两位区域重量级玩家,所谓的同盟就是空心的壳子。 紧接着,阿联酋和沙特也坐不住了。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直接质疑:凭什么总部设在开罗?凭什么最高军事指挥官由塞西担任? 沙特掏的钱最多,凭什么只当个“冤种金主”?在这样的较量中,塞西的“领导权幻想”像肥皂泡一样裂开了。 更难堪的是,埃及本想借卡塔尔的创伤凝聚共识,结果反而暴露了阿拉伯世界里那点点残存的团结,早已被宗派、历史恩怨和地缘竞争撕得七零八落。 海湾国家根本不信任埃及。从利比亚战场到苏丹危机,埃及的军事干预从没给邻国带来稳定,相反倒是扶植了一批又一批的强人政权。 而如今,塞西想把自己包装成“阿拉伯世界的安全领袖”,可惜没人愿意买账。 就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这对冤家,也在这场同盟闹剧中达成了罕见的共识:都不支持埃及。 更绝的是,美国也没闲着。 峰会期间,华盛顿通过卡塔尔外交渠道私下发话:不许通过任何针对以色列的决议。 美国一边嘴上说支持地区稳定,一边却在背后掐断阿拉伯国家自我联合的动脉。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美国所承诺的安全,本质上从来就不是给阿拉伯世界的,而是按需出售的商品。 卡塔尔那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在9月9日的空袭中成了笑话。 导弹来了,系统没反应;人死了,美军没动。这一刻,阿拉伯国家的幻觉彻底破碎。 埃及的失败不只是一次外交滑铁卢,更是一次地缘政治的清算。 这个国家曾是阿拉伯世界的灯塔,如今却成了被孤立的保险推销员。 塞西把希望寄托在一份“集体防御协议”上,结果却在多哈上演了一出“众叛亲离”的悲剧。 他自己也清楚,于是提前离场,连闭幕式都不敢参加。 而就在埃及计划夭折的第三天,沙特顺势而上,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双边军事防御协议,被称为“沙巴协议”。 一纸协议,击碎了埃及的集体梦,却也揭示了一个更现实的未来:中东的安全不靠空喊联盟,而靠精准的双边合作。 沙特这步棋下得极狠也极稳。 巴基斯坦不仅有超过170枚核弹头,还急需资金,沙特顺手奉上50亿美元。 一个需要安全的富翁,一个需要金援的核国家,这样的组合,比什么23国同盟更具威慑力。 更重要的是,这场交易背后,中国的影子若隐若现。 7月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早就指出,埃及的多国联盟计划难以落实,还明确建议关注“模块化安全合作”。 这不是神预判,而是看穿了中东政治的底层逻辑:碎片化、利益化、短视化。 中国没有参与这场权力游戏,却通过支持中巴经济走廊、推动沙伊和解、输出防空系统等方式,稳稳地站在了未来趋势的风口上。 中东不缺口号,缺的是能打的合作。一个巴掌打不响,二人同心才能硬碰硬。 沙巴协议的出现,是中东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向,从“大而全”的幻想,走向“小而稳”的现实主义。 这也是中国为何选择旁观而非主导的原因。 我们不需要在多哈的喧哗中争抢话语权,也不屑于在卡塔尔的废墟上唱高调。 我们更愿意做的,是为地区国家提供能落地的技术支持、能实战的防空系统、能保障的航运安全。
我国的预判非常准确,埃及牵头建立阿拉伯23国军事同盟计划已经失败!让人最担心的事
地缘历史
2025-09-23 10:45: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