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9月22日报道:“中国控制强力稀土磁铁出口的举动让各国开发替代品的

史鉴奇谈 2025-09-23 11:59:44

纽约时报中文网9月22日报道:“中国控制强力稀土磁铁出口的举动让各国开发替代品的努力变得更加紧迫。但中国在经过三十年的巨额投资后已取得显著领先,世界其他国家要迅速赶上并不容易……中国在磁铁领域遥遥领先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几乎完全掌控着稀土矿石的精炼流程。全球绝大多数稀土精炼设备由中国制造,而中国已开始限制这类设备的出口。”   这就等于掐住了不少国家产业链的“咽喉”,他们能不急吗?   但急归急,想绕过中国重新搭一套体系,难度比想象中大多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可不是靠运气撞上的。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往稀土产业砸钱,从矿山开采到提纯技术,再到磁铁的生产加工,一步步把全链条的本事都攥在了手里。   别的国家那会儿要么没当回事,要么觉得成本太高不愿投入,等现在想追,才发现已经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最关键的卡脖子环节,其实是稀土矿石的精炼流程。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能把稀土矿石变成可用原料的精炼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的。   以前中国还愿意把这些设备卖出去,帮着其他国家建生产线,可现在连设备出口都开始限制了。   这就意味着,就算别的国家能找到稀土矿,没了精炼设备,那些矿石也只能堆在原地当石头,根本没法变成生产磁铁的原料。   有企业算过一笔账,要是从零开始建一套稀土精炼生产线,光设备采购和技术调试就得花好几年,再加上工人培训和工艺磨合,没个五六年根本没法稳定产出。而且投入的资金是个天文数字,不是随便哪个国家或企业能扛得住的。   更别说中国这些年还在不断升级技术,把精炼的纯度和效率提得更高,别人想追上,只会越来越难。   那些急着找替代品的国家,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有的想从废旧电子产品里回收稀土,可回收成本高,还容易造成污染,能回收的量也少得可怜,根本满足不了工业需求。有的想研发不用稀土的磁铁,可试过好几次,要么性能差太远,要么生产成本比稀土磁铁还高,根本没法大规模使用。到最后才发现,绕来绕去还是得依赖中国的稀土和稀土磁铁。   中国之所以能把稀土产业做得这么扎实,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产业链完整。   从稀土矿开采出来,到提纯成稀土氧化物,再加工成稀土金属,最后制成强力稀土磁铁,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企业在做,而且上下游之间配合得特别好。   别的国家要么缺矿山,要么缺加工技术,要么缺下游的应用场景,想把整个产业链搭起来,光协调各个环节就得费不少劲。   就拿美国来说,他们虽然也有稀土矿,可之前把大部分开采和精炼业务都外包了,自己国内没多少产能。   现在想重启本土的稀土产业,才发现连熟练的技术工人都难找,更别说配套的设备和生产线了。   去年有家美国公司想建个稀土精炼厂,结果因为技术不过关,投产时间一推再推,到现在还没拿出合格的产品。   欧洲那边情况也差不多。德国、法国这些制造业强国,对强力稀土磁铁的需求特别大,可他们自己几乎没有稀土资源,全靠从中国进口。   现在中国控制出口,他们只能四处找矿,一会儿跟澳大利亚谈,一会儿跟非洲国家合作,可就算找到了矿,没精炼技术还是白搭。有欧洲企业吐槽,就算花高价从中国买精炼设备,没有中国的技术人员指导,设备也没法正常运转。   日本倒是早几年就开始布局稀土替代技术,可到现在也没什么突破性进展。他们研发的无稀土磁铁,在高温环境下性能会大幅下降,根本没法用在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设备上。最后还是得乖乖从中国进口稀土,只是现在价格涨了不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跟着往上走,不少日本车企都开始抱怨利润被压缩了。   中国现在对强力稀土磁铁和精炼设备的出口限制,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的产业优势。这些年为了发展稀土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好不容易形成了领先地位,自然要守住这份优势。而且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中国也需要合理利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低价出口原材料,而是要把更多的附加值留在国内。   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这个举动其实也在倒逼其他国家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布局。以前大家都习惯了从中国进口廉价的稀土产品,没太重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现在遇到问题了才开始着急。这也给各国提了个醒,在全球化时代,过度依赖单一国家的供应链,风险其实很大,一旦出点意外,整个产业链都可能停摆。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其他国家现在急着追赶,短期内也很难撼动中国在稀土磁铁领域的地位。毕竟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沉淀,不是靠一时的着急就能超越的。未来几年,全球对强力稀土磁铁的需求还会不断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会让这种需求变得更迫切。中国只要继续保持技术领先,把产业链做得更稳固,就能在这个领域继续掌握主动权。

0 阅读:62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