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赵云出身并不显赫,来自常山真定,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石家庄一带。他最早投奔的是公孙瓒。公孙瓒出身于名门望族,在北方有一定的军政基础,是一方诸侯。 当时赵云虽年轻,但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军略与武艺,深受公孙瓒赏识。可是,赏识归赏识,北方局势复杂,公孙瓒作为主公,在安排部将的去留问题上,不可能只看个人能力,还得考虑大局。 当时的刘备还只是个起家不久的小势力,虽然名声在外,但并无坚实的地盘。刘备与公孙瓒关系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两人都曾为朝廷征讨黄巾军,也算同僚;另一方面是刘备屡次失势,被群雄驱逐后,公孙瓒曾收留他。 所以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只是权宜之计,更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在这种背景下,赵云作为公孙瓒的部将,协助刘备处理事务,甚至短期随行,是再正常不过的安排。 问题的关键在于,赵云后来决定长期追随刘备,而公孙瓒并没有阻拦。这就不是简单的调遣了,而是人事上的彻底转变。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一个人才难得的年代,哪个主公不惜才?公孙瓒为什么轻易放赵云走? 公孙瓒虽然在北方有一定势力,但根基并不稳。他长期与袁绍争斗,局势越来越不利。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相比之下,公孙瓒的政治资源和地缘优势都处于劣势。 在这种态势下,公孙瓒其实已经开始显出颓势。赵云是聪明人,他看得出公孙瓒前景堪忧,而刘备虽然当时势弱,却有仁德之名,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 更重要的是,赵云与刘备的理念相合。他重义气,讲忠诚,而刘备正是以仁义著称。在赵云看来,跟随一个理念相合的主公,比在一个局势动荡、前景黯淡的阵营中摸爬滚打更有意义。 公孙瓒作为赵云的旧主,也能理解这一点。加之他与刘备情谊匪浅,故而对赵云的抉择并无反感之意。反倒觉得此举如同将人暂借予友人,说不定未来双方还有携手合作的可能。 从赵云的角度看,他之所以能够顺利转投刘备,一方面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信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与刘备之间建立了超越上下级的信任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靠一场战斗或者一次救援就能建立的,而是在长期共事中逐渐形成的。赵云之所以能成为后来的五虎上将,不只是因为他能打,更因为他忠诚、有判断、有远见。而这些品质,在跟随刘备之前就已经体现得很明显。 而公孙瓒,虽然在历史上最终败给了袁绍,但他对赵云的态度,恰恰体现了他作为一方诸侯的格局。 他没有强行挽留,也没有因此心生怨怼,这种对人才流动的开放态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并不多见。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了,公孙瓒虽然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了,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并非全然失策。 回过头来看,赵云之所以能够顺利离开公孙瓒,追随刘备,既是个人判断的结果,也是时代背景推动的结果。 公孙瓒没有阻拦,既有现实考量,也有感情层面的理解。这种人情世故、识大体顾大局的智慧,其实不就是我们那个年代常说的“看得开”吗?一个人要成就大事,除了才能,还得有胸怀。 赵云有识人之明,公孙瓒也有容人之量,这才造就了后来的名将赵子龙,也让我们今天还能讨论这段佳话。
扈三娘征讨方腊并未战死,她被方腊绑走坐压寨夫人,方腊对她说:“宋江杀你全家,你就
【9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