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两个输家,其中一个国家比老美输得还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长津湖的严寒里,志愿军第 9 兵团的士兵趴在雪地里,棉衣单薄却始终保持冲锋姿态。这场让美军王牌陆战一师险些覆灭的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场的态势,更让远在华盛顿的决策者陷入震荡。 时任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在听证会上直言,这是 “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国在战争中投入了占 GDP 14% 的军费,伤亡超过 36 万人,却未能实现占领全朝鲜的目标,其全球扩张势头首次遭遇遏制。 但美国的损失止步于战略受挫。战争结束后,其通过《美日安保条约》强化了在东亚的军事存在,北约联盟也因共同的威胁认知更加紧密。国内军工体系在战争刺激下快速发展,喷气式战机、重型坦克的技术迭代速度显著加快。 相比之下,苏联的处境要艰难得多。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苏联最初对中国出兵持观望态度,仅提供有限的武器援助,且多以贷款形式交付。 中国军队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击退 “联合国军” 的事实,彻底暴露了苏联战略布局的漏洞。苏联曾通过雅尔塔协议获得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包括旅顺港驻军与中长铁路控制权。 战争期间,志愿军的英勇表现让苏联意识到,中国已具备独立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继续保留在东北的特权已不合时宜。1953 年,苏联正式归还相关权益,这成为其帝国边缘地带的第二次松动,此前南斯拉夫的脱离已让其东欧阵营出现裂痕。 苏联的经济根基也在战争期间显现疲态。1952 年的绝密报告显示,其粮食消费水平仍未恢复到 1913 年的水平,而支撑军工扩张的资源已出现短缺。 原本计划通过援助中国牵制美国的策略,最终变成中国凭借自身力量改变战局,苏联既未获得地缘利益,反而失去了在东北的实际控制权。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战争中展现的独立性,让苏联试图掌控社会主义阵营的努力遭遇重创。 中国无疑是这场战争的赢家。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在著作中写道,中国 “从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战争结束后,中国迅速收回了所有被外国占据的特权,国内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空前高涨。原本分散的军事力量在实战中得到锤炼,形成了具备现代作战能力的国防体系。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战争赢得了平等的国际地位,为后续的工业化建设争取到稳定的外部环境。 战争遗留的影响持续发酵。苏联在 1956 年提出的 “和平共处” 政策,暗含着对中国崛起的无奈承认。美国则在越南战争中吸取教训,不敢再轻易与中国军队直接对抗。 而中国在朝鲜战场上锻造的战略意志,成为其在后续国际博弈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底气。基辛格的论断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美国输了一场战争,苏联却输了一个时代的战略主动,而中国则在战火中完成了大国崛起的奠基。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两
百日依山尽
2025-09-23 18:28:11
0
阅读:0